![]() |
李海城在巡线 |
![]() |
李海城的幸福一家 |
东北网7月5日电 题:一个人的哨所
周军 朱艳 记者 印蕾
在黑龙江省东宁县中俄边境的林海深处,半山腰有一座低矮的瓦房,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这里是石门子哨所。
李海城是这个哨所的哨长,也是这里唯一的兵。
第一眼见到李海城,他给每一个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接受采访时,李海城的脸上总是挂着腼腆的笑,不问不说话。谈及自己,他平静地说:“没有经历过,不会知道一个人面对大山的感觉。”
李海城的任务是维护绵延在大山里90多公里的架空明线。由于线路分布远,地形复杂,李海城每次巡线查线都要徒步翻山越岭,平均每天得走20多公里,一年下来,相当于从中国的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
清晨5点半,与百公里外的团通信连试线,是李海城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他负责保障的是驻地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两个连队。由于点多线长、地形复杂,断线、混线故障几乎每天都要发生。一有情况,不管白天黑夜,李海城马上就得出发,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逐段排查,少则六七个小时,多则两三天,徒步是李海城穿越深山老林唯一的交通方式。
每次孤身远行都是一次历险,李海城的腰间总是系着一面铜锣,这是他对付野兽的“秘密武器”。遇到蛇、草爬子、黑熊等野兽怎么办?于是他就想出了这个“敲山震虎”的办法。
巡线时遭遇野猪,他被困在树上将近一个小时
2004年,已经有9年军龄的李海城主动申请来到了这个“一个人的哨所”维护线路,而哨所距离团部有88公里。
线路所经之地有高山低谷,有丛林沼泽,维修保障任务繁重而艰巨。但是,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李海城从未间断过对通信线路的巡护。他说:“军人就要迎着困难上,军人执行任务是不讲条件的!”
由于海拔较高,通信线路经过的地方多是灌木丛和橡树,是野猪觅食的去处。李海城巡线时常常与野猪不期而遇。
2004年10月的一天,李海城巡线走到滚兔岭的沟底时,发现了一头约200公斤重的野猪,正在一片玉米地里踩踏,恰巧挡住了前进的路。李海城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棍,向野猪一边挥一边喊,想把它吓跑。没想到这头野猪不但没跑,反而向他冲了过来。野猪的速度太快了,李海城没来得及躲开,就被它撞了一个跟头。接着,野猪转过身来又向李海城扑来,这时李海城才看清,这头野猪的獠牙足有两寸多长,是村民平时常说的连老猎手都不敢打的孤猪。此时,李海城别无选择,凭借着通信爬杆的过硬素质,他迅速爬上了身旁的一棵松树。野猪在树下用獠牙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慢悠悠地离去。
2006年春节,李海城的妻子王冬红特意带着孩子从河北老家赶到哨所陪他过年。大年三十的下午,李海城检测到某段线路有故障。他对妻子说:“节日战备需要这条线,首长给基层官兵拜年需要这条线,战士们与家里通话也需要这条线啊!”说完,就背着维修工具冲进了刺骨的寒风。
当他在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返回时,不慎陷入一个积雪近两米的雪窝中,怎么爬都爬不上来,而陪伴他的,只有风雪的呼啸。在努力了两个多小时后,他用腰带拴住攀杆用的脚扣,挂住了旁边一棵小树,这才死里逃生。当他雪人似的出现在妻儿面前时,妻子一把抱住他,心疼地哭了。
虽然在维护线路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但在李海城的“哨所日志”上,永远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线路正常”、“故障排除”。
每逢重大纪念日,他坚持一个人升国旗
“一个人的哨所”有两间屋子,面积不过20平方米,一间是器材间,一间是卧室;卧室里有两个旧衣柜、一张床、一台25英吋的彩电和几件炊具;连队每月给他送一次给养。
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李海城却按一个军人的要求,把日子安排得一丝不苟。
在哨所里,记者在墙上看到一沓“工作计划安排表”,上面清楚地写着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查线。最上面一张表的内容是当天的:上午查线,下午党员活动。
记者笑着问:“这地方就你一个人,有必要这么认真吗?”
李海城严肃地说:“一个人也是兵,不论在哪里,部队的制度必须严格落实!”
两年来,李海城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他坚持每周向连队汇报一次工作情况,1个月向连队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情况。平时他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一日生活制度”:早晨,坚持一个人出操;晚上坚持一个人看新闻;业余时间坚持一个人学习;每逢重大纪念日,他坚持一个人升起国旗……
情人节的“玫瑰草”
2006年春节,前来探亲的妻子王冬红看到丈夫工作的艰苦,毅然放弃了舒适优越的城里生活,带着孩子来到海城身边,一个温馨的夫妻哨就这样诞生了。
王冬红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月14日中午,我随海城巡线走在回来的路上时,我非常劳累,没精打采地走在前面。突然一把枯草递到我眼前。我抬头一看,只见海城正傻傻地对着我笑,并憨憨地对我说:“情人节快乐,老婆!送你一把‘玫瑰草’”那一刻,惊讶、激动、幸福、甜蜜紧紧的包围着我,那种感动、浪漫是无以言表的。
“自从妻子来了之后,不仅给我带来了一份欢乐和慰藉,而且还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学会了检修器材,爬杆接线等线路基本维护技能。”
谈起妻子的到来,李海城满脸喜悦。他说,自打妻子来到维护哨,他总会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有时刮风下雨过后,线路出现了故障,他累得不愿动弹甚至有些急躁。王冬红还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不能急,要细心查,咱可不能粗心大意。”妻子成了他的一个业余兵。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冷月,身披着雪雨风霜。”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谷里,李海城和我们挥手告别,再次上路了。他说,在巡线路上唱歌是他维护线路时排解寂寞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