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3日电(记者 高长利) 近年来,鸡西市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原话剧团、京剧团、评剧团和曲艺团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四团合一,深化专业剧团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鸡西市四个专业剧团相继陷入困境。为改变这种小而不强、力量分散的格局,鸡西市着手实施资源整合。2003年5月,四团正式合并,成立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并对资源进行调整优化,实现了小变大、死变活、弱变强,为剧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合后,初步走出困境的剧院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化内部改革上,在人事、分配等方面引进竞争机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励专业剧团在面向市场、壮大产业中进一步搞活。
刚刚整合后的人民艺术剧院领导把第一把火就放在了砸“铁”上,打破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实施全员聘任制和能人兴院战略。通过双向选择,择优聘任,很多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专业人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演员王琳琳进团半年就脱颖而出,在京剧《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多个剧目中担任主角,并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铜牌奖。
在分配制度上,合并后的剧团改革传统的分配模式,依据不同的岗位职责确定工资标准,并向业务骨干和一线演员倾斜,在演职人员中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实现了“要我演”到“我要演”的转变。
政府变发放“人头费”为购买公益性剧目演出费的做法,为合并后的剧团发展注入了又一股新动力。每年初,由财政、文化部门共同测定全年公益性演出的规模和场次,与艺术剧院签订合同,按实际执行情况拨付购买演出的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等、靠、要就没了出路,逼着剧院主动搞创作、提质量、抓演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入演出机制。目前,剧院每年实际完成的各类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他们还主动进军营、到学校、赴农村完成公益性演出200多场,充分发挥了专业剧团的服务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