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7日电 当已经闲置了四五年的生产设备重新运转起来,悦耳的隆隆声传遍整个厂区时,历经企业沉浮、反复重复在希望与失望之中的牡丹江制药厂老职工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无不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改制重组后的制药厂,改造后将于7月底全面恢复葡萄糖生产,淀粉生产线也将于9月全面启动。
从“明星”到“灾星”的蜕变
牡丹江制药厂当年号称是全市投资最大的企业、全国规模最大的VC生产企业,作为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这个昔日“明星”曾经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与梦想。
然而,从1984年正式立项到1993年竣工投产,由于建设资金全额贷款,试车期超长,外汇利率变化以及引进技术不成熟等诸多因素,这个先天发育不足的企业生产一直不正常,开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企业每年亏损额都在7000万元左右。
到1998年底,生产能力为年处理玉米15万吨、葡萄糖生产装置规模亚洲第一的牡丹江制药厂账面资产20.3亿元,负债22.5亿元,负债率高达111%,并最终于2001年11月正式停产。
为了盘活企业,牡丹江市有关部门始终在不断的碰撞中艰难探索。最常规的办法是注入资金、启动生产,但企业如果满负荷生产,每月至少需要流动资金2000万元,银行即使给予贷款,企业也丧失造血机能无力偿还;
最彻底的方式是破产倒闭,但制药厂的债务构成非常复杂,比较大的债权人就有20多家,既有国内贷款,又有国外借款;既有到期的贷款,还有没有到期的贷款,债务无法处置,实施破产就无从谈起。
此后,封闭运行、卸债减负、债权转股权,还有租赁经营,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基本都在牡丹江制药厂进行了实践,也多少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触动产权这个核心,最终都无功而返。这个昔日的“明星”,早已成为困扰无数人的“灾星”。
另辟蹊径的“外科手术”
面对着国有资产逐步流失和职工生存状态日益艰难的压力,实施改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从根本上解决制药厂问题成为牡丹江市决策者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山东鲁州食品集团、河北石家庄制药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哈药集团……先后与十几家国内医药强企寻求合作,但对方不是给价太低,就是条件过于苛刻,洽谈皆无结果。
2005年7月开始,牡丹江市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开始与沈阳峻煌公司进行了接触洽谈。该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淀粉生产商,生产能力70万吨,拥有资产总额12亿元、净资产6.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此后,牡丹江市又积极牵手已经在本地投资化工企业,并打算继续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的香港龙睿公司,促成了两个企业最终合作组建新公司重组牡丹江制药厂。
龙睿公司与牡丹江市以往合作具有良好基础,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能够为制药厂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峻煌公司作为同业企业具有技术和市场网络优势,重组后能使现有设备装置得到充分利用,双方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经过艰难谈判,三方最终决定把手握到一起,制药厂重组后的新企业———牡丹江高科生化有限公司成立了。
如何在不违背法律制度的原则下打破常规,破解难题,加速推进改制重组,牡丹江市政府没少下功夫;先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改制重组申报程序复杂,运作周期较长,为不错过最佳时机,他们采取了先重组、后破产的工作思路,加快了工作进度;在职工安置上,经济补偿金、工资、福利性欠账分层次、分先后逐步支付,既保证了安置费用的合理使用,又有效化解了矛盾;为了确保相关资产的顺利过户,市经委、财政、国资、房产、土地、工商、税务等各部门一站式服务,实行先办手续、后付款,仅用3天时间就办完了债权转让、资产过户等各项手续。
“畸形儿”的涅槃再生
在葡萄糖生产车间,1991年投产前便进入工厂的周立刚正在维修着机器,汗水早已浸湿了身上的工作服。听说制药厂要恢复生产了,从2001年起每月只领百余元生活费,去年好不容易在宁安市一家企业找到新工作的他,未经丝毫犹豫便辞职返回了工厂。
“原先工厂的技术骨干,现在有一大半都回来了”。周立刚说是对企业十几年来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对新公司实力和未来的信心,促成了大家的抉择。
按照约定的规划,新企业牡丹江高科生化有限公司将在恢复现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分两期投资3亿元,将15万吨玉米加工能力、10万吨淀粉生产能力扩产改造到30万吨和20万吨,并新建5万吨酒精、3万吨冰醋酸生产线,项目达产后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实现税金8000万元、利润总额6000万元、上岗人数达1000人。
沈阳峻煌公司派出的投资方代表、连续2个多月始终吃住在车间的副总经理孟宏伟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投入了4000余万元进行设备改造,在7月份恢复葡萄糖生产后,淀粉生产线也将在9月全面运转起来。
重组后的牡丹江制药厂,不仅保全了资产、盘活了存量、安置了职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即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源大户。这个先天不足的国有企业,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涅槃再生。
关键在决心
王忠宝
“从参加工作就在这儿,十几年了,看着企业就这么垮了,实在不甘心!”已另谋高就的周立刚,听说企业要重整旗鼓,毫不犹豫地辞职返回。
不甘心的岂止周立刚们。因为不甘心,2000年,企业挂牌成立了牡丹江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因为不甘心,从封闭运行、卸债减负到债转股、租赁经营,“药方”一个接着一个;因为不甘心,他们打破常规,强力推进与峻煌、龙睿的合作———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对这个“畸形儿”从未放弃过,他们下决心要去除这块“心病”,让昔日的“明星”再现辉煌。
从2001年停产以来,企业改革蹒跚前行,虽偶有亮色,但因未解决产权这个核心问题,出招不少,均无果而终,一些人对这个昔日的“明星”彻底丧失了信心,“明星”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灾星”。
庆幸的是,决策者们没有放弃。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他们找到了峻煌、找到了龙睿。然而,光有合作意向是不够的。22.5亿元的负债,大批职工的安置,如何解决?
决心已定,迎难而上。解扣主要债务,其他债务分块处置;争取、拆借、自筹三路并进,职工安置费,有了!问题解决了,“牡药”曙光乍现!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抓改革、抓发展、抓经济的重要基础,抓工作必须一股劲,一条心,一盘棋。”这是“牡药”重组成功后,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