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9日电 边防某部七连驻守在黑龙江畔,昔日素有“苦水连”“烂裆连”“马灯连”“雷公连”“无土连”的绰号。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在上级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关怀以及本连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该连这些叫起来有些苦涩的绰号都已成了历史。
“苦水连”告别“苦水”饮甘泉
这个连驻守在小兴安岭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驻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沟。连队在驻地山脚下打下数口井儿,可是上来的水都苦得无法吃。无奈,只好到几公里外的江边挑水吃。有一次,连队战士在山中巡逻,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泉眼,离连队有2公里远。于是连队挖坑埋管,施工了两个多月,终于把泉水引到了连队。由于泉眼一年四季长流不断,且清澈甘甜,连队的所有生活用水都靠它,所以战士给它起名为“生命泉”。
“烂裆连”告别“烂裆”体康健
连队驻地抬头是石山,低头是石地,种菜菜不长,又远离城镇,买菜十分不便,连队官兵常年靠吃干菜和咸菜过日子。战士因缺少维生素,十兵九裆烂。上级领导知道后,给这个连队建起了近500平方米的冷库,贮存的青菜既保鲜又保质。连队进城一次,购买一车青菜,回来放进冷库,能保证连队吃上一两个月。官兵们常年吃青菜有了保障,烂裆的事也就成了历史。
“马灯连”告别“马灯”用常电
连队以前一到晚上,就靠点马灯学习生活,所以连队就有了一个“马灯连”的绰号。驻地电业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苦干两年,终于把电扯到了连队。通电那天,连队买了10万响的鞭炮足足放了两个小时。
“雷公连”身在“雷区”无电击
由于连队驻地矿石里的金属含量高,所以每到夏天雨季,连队特别招“雷”,“雷公连”也因此得名。由于“雷公”在大雨天经常“光顾”,连队的树被雷劈断过,牲畜被雷劈死过。一到夏季,战士们都提心吊胆。上级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给这个营区不足500平方米的连队安上了7个避雷针。去年连队盖了新楼后,又特意安装了一个400兆的铁塔,用来避雷。这样,“雷公”再也不会“光顾”了。
“无土连”告别“无土”拥良田
连队周围都是山石,没有一点土地,战士们想种点青菜苦于没有适宜的地方。官兵发扬“北大荒”精神,到山上一点点抠土,用草袋子背回来后铺在石头地上。就这样,日积月累,战士们硬是从山上背回了万余立方米土,人工造了近一垧多菜地,连队官兵终于看到了自己菜地里长出的青菜。
随着连队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激发了广大官兵卫国戍边的豪情,连队全面建设日新月异,跨入了省军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行列,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