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0日 电题:请“鬼子”促销适得其反
河南一广告公司搞3周年店庆,竟然让“日本兵”和“新四军”共同捧场———广告车播放着日本歌曲开路,车一边是“日本兵”,一边是着“新四军军服”的女孩。这一行为遭到过往路人和围观群众的质疑。
近年来,商家促销的“招数”是越来越离谱了。
继让服务员扮演红卫兵、伪军、汉奸等登场“客串”之后,长春一家以经营湖南菜为主的饭店堂而皇之地打出了举办“土匪节”的巨幅广告,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想不到,“土匪”刚走,“鬼子”却又来了。
这些另类店名和促销活动频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招来媒体的关注,引发“轰动效应”。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短暂的“眼球效应”之后,凡此种种亵渎中华文化、遗忘特定历史、蔑视道德正义的恶俗“创意”,总是在骂名中黯然收场,让商家的“如意算盘”落空。“土匪节”很短命,因涉嫌违反《广告法》受到了有关部门查处;这次“鬼子”的寿命也很短,仿真“武器”被警察收缴,店庆草草收场。
遏制“汉奸”、“土匪”、“鬼子”粉墨登场,也考验着有关管理部门的智商。一味“心太软”,指望某些“明知故犯”的商家在一夜之间幡然悔悟,找回丢失的道德良心,那是不现实的。重症须下猛药,监管亟待创新。如果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或许今天“汉奸”走了,明天“土匪”又会再现;明天“土匪”走了,说不定后天“鬼子”还会再来。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