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积累社会经验提前步入社会 高校兴起假期“就业大预演”
2006-07-21 09:20:3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哲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1日电 新闻动机:

  每年假期,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两个月的休息时间,穿梭在各种招聘会上。他们找到的工作可能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获得的报酬也可能很低,但更重要的是,金钱并非他们选择的唯一目标……他们,就是高校假期打工一族。

  如今,在社会大环境下,昔日“天之骄子”的“铁饭碗”就业模式已经演变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模式。于是,在毕业之前提前进入社会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子们假期打工的主要动因。

  暑期到来,记者在哈工大、哈工程大学、哈师大、哈理工大学等市区内的高校随机调查访问了200名学生,了解今年哈尔滨市高校在校生假期打工的生活形态及心理状态。

  动向篇假期打工出现新情况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中,假期打工是以勤工俭学为发端,家境贫困的学生以假期打短工的形式,赚钱补贴生活费、学费。但近几年,“假期打工去”在大学校园里早已不再是少数贫困学生的“专利”,它已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接受并认可。除了传统的缓解经济压力原因外,锻炼自己、为就业积累工作经验,成为假期打工一族形成的最根本动因。

  调查对象:八成学生愿打暑期工

  在此次接受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63名学生在“您会不会选择在暑假期间打工”这一问题中,选择了“会”的选项,占81.5%。这163名学生中,男生84名、女生79名,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对暑期打工,表现最为踊跃的要属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的新生共70名,超过总人数的1/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刚到大学,对外面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都很新鲜,因此他们对暑期打工表现得格外热情。据了解,今年暑假期间哈尔滨市留校打工者较往年大幅增加,以哈师大为例,该校新、旧两个校区共约1000名学生申请留校,准备加入暑期打工“军团”的,则占到2/3多。

  求职方式:网络求职是主要途径

  临近假期时,省内各大求职网站,如黑龙江人才网、哈尔滨人才网等网站纷纷辟出求职专栏,为暑期打工族提供网络求职平台,有的网站还在全省各高校中寻找代理联系人。个别网站虽是有偿服务,但仍引来不少假期高校打工族的关注。

  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与网络紧密联系,因此求职时自然少不了借助网络这一快捷便利的求职方式。本次调查中,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均表示,如果暑假期间要打工,会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招聘信息。其他的求职方式则依次为:学校的勤工俭学中心、校内张贴的海报、他人的介绍、职业中介所。

  观点篇假期打工利弊谈

  反方:假期打工不应成为大学生活主流

  大学生打工轰轰烈烈地持续了许多年,仍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反对大学生假期打工。他们认为,首先,它违背了人的成长和教育规律。学生放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时间休息。如果休息时间不休息而去打工,大学本科4年也就可以缩为没有假期的3年了,这样还可以尽早参加工作。其次,这种现象也加剧了社会就业的矛盾。大学生假期打工往往没有选择性,什么都可以做,对工资也没有明确要求。目前社会上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原本由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从事的岗位,现在被放假中的大学生抢去,势必会造成某些岗位的就业矛盾激化。

  另外,学生的主业应该是学习,不应过早接触与经济利益挂钩的事物。而且大学一年和二年多为基础性课程,专业性尚无明确体现,所以谈不上靠打工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等到大三、大四,自然有学校安排的实习环节。

  实践篇求职过程酸甜苦辣

  求职机会:学生暑期工“僧多粥少”

  从6月中旬开始,哈师大勤工俭学中心主任叶少勇就忙开了。他要在这个暑假为同学们尽可能争取到更多工作岗位。目前,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和学校老师介绍的,小叶共联系到20余家需要暑期用工的企业,共提供了约300个暑期勤工俭学岗位,已经很可观。但小叶仍很不满意,“全校约1000多名学生留校,其中有2/3多的学生暑期打工,需要600多个工作岗位,现在还差很多。”

  记者调查中发现,正在寻找暑期工的学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想要做暑期工的学生很多,可是工作机会却非常少”。哈尔滨商业大学助学中心教师孙靖波介绍说,如果有20%的学生能找到假期工,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比例了,“假期打工市场肯定供远大于求”。哈商大校一个勤工俭学互助中心6月上旬举办过一场有麦当劳、网通等10多家企业参展的暑期兼职供需见面会。10多家企业共提供了约150个暑期工作岗位,吸引了600多名学生应聘。短短几个小时,企业和应聘成功的学生欢喜而归,更多的学生只能“望职兴叹”。

  求职意愿:最爱是家教

  在哈师大学生食堂楼下的海报栏里,小林同学贴的求职广告显出无奈:“放假了,想找份家教,无奈老天不抬爱,至今未能寻获。哪位好心人要是能帮忙介绍,定有重谢!鄙人也一定尽职尽责!”据小林介绍,他是大二数学专业的学生,有过两次家教经验,暑期做家教,一来是想赚笔生活费,二来是想为将来走上讲台做准备。对家教的选择,小林还很有原则。之前有个同学给他介绍了份教物理的工作,但他觉得物理不是他的本专业,怕教不好,就拒绝了。

  记者发现,在海报栏张贴的求职信息中,“寻求家教工作”是最抢眼的字眼。此次调查显示,163名选择暑期打工的学生当中,在最想从事的职业问题上,选择家教一职的共62名学生,达38.1%。当然,他们有一半来自师范专业。毋庸置疑,家教以轻松、赚钱较多,且时间相对自由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打工的最爱。

  市场需求:业务员、工厂工人需求量最大

  随便点开一个招聘假期工的网站,80%以上可能是招聘业务员或者工厂的普通工人。据记者调查了解,暑期打工市场上,主要有家教、业务员、工厂工人,以及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学生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业务员和一些简单的工作。

  据调查,专业对口的企业大多不愿接收假期打工,他们认为假期工的工作时间太短,难以安排适当的岗位。另外,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一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在用人单位辛苦而精心的培训之后,假期工工作不到一两个月便会返校,单位因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企业更需要的是一些具有工作连续性的员工。因此,一些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工厂生产一线工人、商品推销员、宣传单发放员,自然而然就主导了假期打工市场的主要需求方。

  求职心态:“廉价劳动”难接受

  家住农村的吴建国是哈理工大学大一的学生,这个暑假,他想留在学校找份工作体验一下打工生活。记者碰到小吴那天,他刚找到一份发传单的工作,兴奋地回到学校。但他说,最想找的还是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无奈暑期工实在难找。找到的工作虽然是体力活,但好歹是份工作,也能养活自己,所以也能够接受。但是像小吴这样能够乐于做“廉价劳动力”工作的,大多是一些家里相对困难的学生。

  哈理工大学学生处负责学生勤工俭学的李老师说,放假前几家企业到学校来,准备招一批学生去做工人,一天工作10小时,一天30元,学校觉得这对学生并无多大益处,也就没向学生介绍。像哈工大、哈商大等学校的助学中心负责人则明确表示,如果有企业通过助学中心到学校来招普通工人,中心肯定是不会接受的。从教多年的老师们认为,这种性质的工种,对学生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体验人生、感受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对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并没有实际意义。

  心态篇假期打工心态面面观

  心态一:赚钱锻炼并重

  “暑期打工,你是为了生存?抑或是自身发展需要?”当这个问题抛向163名参加暑期打工的大学生时,69名学生中,表示“暑期打工是为了赚钱,补贴点生活费和学费”的占42.3%;61名学生选择“体验生活、锻炼自己”,占37.4%;觉得应该“提前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的28名学生,占17.2%;另外5名学生则选择“暑期太长,没什么事,有趣”、“同学都在暑期打工,自己也想试试”两项。单纯以赚取生活费、学费为目的的打工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打工的理由已发展为体验生活、锻炼自己、检验知识等发展综合素质的需要。

  心态二:略带盲目性

  与选择“家教是最爱”比例最为接近的,是选项“无所谓,只要找到工作就行”,53名学生选择了此项,占32.5%。这说明大学生在假期打工时,并未完全明确目的,略带一定盲目性。有关专家对此指出,学生打工必须明确打工的意图,单纯为了打工而打工,容易被一些中介诈骗机构抓住其心急的弱点而导致自己上当受骗。

  心态三:理性看待待遇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近九成的暑期打工学生把期望获得的月薪定位在500至1000元。哈工大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林晓耕认为,学生的期望值还是很理性的。暑期工多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技术含量较低、质量不高,因此待遇也不会超过1000元。

  心态四:暑期打工没有价值

  此次调查共有37名学生选择不会做暑期工,他们也同时代表了不少大学生的心态。他们最集中的理由是认为暑期工“没有什么锻炼价值”和“利用暑期培训、充电”。

  正方:假期打工是为就业提前做准备

  支持大学生假期打工的人,认为这项活动利大于弊。借用假期赚点钱,填补一些家用、减轻家庭负担,这是好事。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赚钱并非每个人的首选。假期打工的价值更在于:使学生从心态和能力上提早进入企业、进入社会,提早融入职业环境中。

  比如国外的一些大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就开始在企业做一些无偿的实践活动,进行预就业。学生假期打工,主要的出发点应该是未来就业的需要。学校教的只是理论,而就业教的是实践和操作。目前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学生利用假期打工来磨炼自己的想法很好,应该提倡。

  此外,目前,大学生的压力不是因为缺乏休息,而主要来自未来所要面对的就业等问题。应该说,假期打工,对大学生增加实践经验、积累社会阅历,对日后就业还是很有帮助的。

  提醒篇假期打工莫忘安全防范

  假期打工为赚点生活费也好,为发展自身也好,都应时刻谨记安全防范,慎防掉入一些非法中介、诈骗性企业的陷阱。在此次调查中,自己及身边同学有过假期打工受骗经历的有2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5%。有149人填写的“担心被骗”则是假期打工最怕遇到的情况,占74.5%。

  学校严把第一关

  每当有企业准备来校招假期工时,学生勤工俭学中心负责人首先应该认真审核一下企业的合法性。如果符合条件,就要和企业签协议,协议内容要包括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条款。在对学生的宣传方面,许多学校都通过临放假出版的几期校内刊物或校园网的方式向学生做“加强假期打工安全保护意识”的宣传。

  哈理工大学的做法让企图欺诈学生的“不法之徒”望而却步。据介绍,对于那些来学校要求招聘假期工的企业,校方都以4个条件来审核:审核企业的资质,即必须是正规的企业;签署协议,写明学生可获得的报酬;企业必须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保证学生能拿到工资,企业须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先打到学校的账上。据了解,正是因为这4条“苛刻”条件,有七八家起初联系了学校的企业最终被吓跑。

  专家支招谨防落入招聘陷阱

  虽然黑中介诈骗行为确实存在,但只要擦亮眼睛,还是可以辨别。专家为此提出4点建议,防止学生打工受到不法侵害。

  ———通过职业中介所找工作时,应该找有资质、有行政许可的中介所。

  ———打工前一定要先签订劳务合同或劳动合同。要明确以下4个方面:用工的期限;报酬及支付方式(按小时付、按周付还是按月付等);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认定、违约金的赔偿等)。此外,实习工也要签订合同,如果是无报酬的实习工,也需要签订一定的责任范围。

  ———用工企业向学生收取集资款、保证金、抵押物,或者在上岗前借服装费、培训费等名义收取现金,扣押学生的身份证、学生证等,都属非法行为。

  ———在工作时间方面,很多单位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原则上假期工也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如果超过时间加班,还应该按加班费支付工资。同时,支付的报酬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对于不少人担心的打假期工出现工伤的问题,据专家介绍,由于假期工不是企业的职工,因此按规定不能参加工伤保险,发生工伤事故往往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这就提醒假期工,最好参加有关的保险,以防万一。

  需要提醒的是,学生打工过程中,如果权益受到侵犯,要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