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子豪与妈妈在一起 |
东北网8月3日电 题:特奥运动员家长陪赛也快乐
记者 印蕾
“加油!加油!湖北队加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篮球馆,第四届全国特奥会篮球比赛正在紧张的进行,发出这个声音的是一位身材瘦削、梳着短发的中年妇女。赛场边,她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又喊又蹦,丝毫不在乎自己是场上唯一的一位“长者”,与她身旁年轻的志愿者一起,忘情地为湖北队加油助威。
她叫谭桂芬,是湖北代表团篮球队员刘子豪的母亲。
年过不惑的谭桂芬,干练的短发,有点粗的嗓音,爽朗的笑声,走路很快,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和我们说起儿子时,几次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子豪今年15岁,并非先天智力残疾,7岁高烧后留下了后遗症,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当医生告诉我们说孩子烧坏了脑子,我们觉得难以置信,尝试了几次,才不得不面对现实。”谭桂芬说。为了提高子豪的智力,谭桂芬放弃了自己做得很顺手的“干调”(调料)生意,四处求医买药,花去了数万元的积蓄。
曾经有人劝她再要个孩子,看着小子豪纯真的眼神,谭桂芬做出了决定——不再要孩子了,一心一意照顾子豪。子豪一天天的长大,照顾儿子成为了谭桂芬生活的全部。她教子豪作简单的数学题,有时讲上十几遍,子豪还是不明白,气得谭桂芬自己坐在边上流泪。可看到子豪无辜而又充满渴望的眼神,谭桂芬一次又一次擦干眼泪,为儿子重新讲解。说到这些,谭桂芬哽咽了,眼泪夺眶而出。
智力残疾之后,子豪变得少言寡语,自卑,不敢和人说话,这也成了谭桂芬的一块“心病”。虽然每天尽可能的多和子豪说话,和他一起玩,可是作用并不大。谭桂芬打听到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可以到“特智”学校上学,就把子豪送进了“特智”学校。
“我觉得我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子豪送到了‘特智’学校,在学校他接触了特奥,从此,变得开朗自信。”说到这里,谭桂芬露出了笑容。
2003年起,子豪开始在“特智”学校参加特奥体育培训,每天的长跑、短跑、打篮球使得子豪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实。每天晚上,子豪都会主动和谭桂芬说起在学校锻炼的事情,说者开心,听者高兴。
谭桂芬看到了特奥带给子豪的变化,十分支持儿子参加特奥训练和比赛。2004年,子豪入选湖北特奥代表队参加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特奥会田径单项比赛。谭桂芬看到儿子一点点在进步,可以参加全国的比赛了,感到非常欣慰。可让子豪自己去参加比赛,自己还是放心不下,最后和丈夫商量了一下,决定自费陪着儿子参加比赛。去年,她又陪子豪参加了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特奥会篮球单项定点比赛。
这次来参加第四届全国特奥会,谭桂芬跟着湖北代表队一起坐了28个小时的火车赶到了哈尔滨。谭桂芬说:“我最近正计划着去深圳重新开始做生意,为子豪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攒一笔钱。本来这次不想来了,子豪现在已经不像以前了,现在他生活可以自理,很自信,和队友相处得非常好,我很放心了。出发前,我还是想再来看看他的比赛,想在现场为他加油鼓劲。”
赛场上,子豪大胆地投球、传球,还不时地大喊“接球”来提示队友和他配合。场下面对记者,子豪面带微笑地说:“我很喜欢体育运动,想拿金牌,为湖北队争光,为爸爸、妈妈争光。”
“下次还用不用妈妈跟着你参加特奥会了?”
“不用!”
“为什么?”
“因为妈妈很辛苦!”
谭桂芬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落泪……
中国特奥会主席王智钧告诉我们,本届特奥会,全国共有400多位特奥运动员家长自费陪孩子一起来参加比赛,一方面说明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确实感到特奥运动对他的孩子、对他的家庭所起到的作用,特奥运动不仅让一个孩子快乐成长,也给一个家庭带去了欢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