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为理想信念远行——记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郑鸣
2006-08-18 06:19: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林晓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郑鸣在哈巴罗夫斯克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
郑鸣在北极点
郑鸣与摄影队随车警卫在一起

  东北网8月18日电 题:为理想信念远行——记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哈尔滨电视台高级记者郑鸣

  黑龙江晨报记者 林晓蕾

  8月15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哈尔滨电视台高级记者郑鸣赫然位列其中。走过了近50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积累,郑鸣以为自己早已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笑看云卷云舒了,但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他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像一个得了双百分的小学生一样,开心地笑了……工作力度——两上北极两下南极

  在黑龙江省新闻界,哈尔滨电视台49岁的高级记者郑鸣被称为“拼命三郎”。他两上北极、两下南极,随队进行科学和人文考察,成为中国惟一到达南北两极的电视记者。1995年,他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的科考队员远征北极。他拍摄的30分钟纪录片《北极的太阳》,后来成为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的惟一影视资料。1999年,他随科考队进入南极的“国际无人救援区”格罗夫山,向“人类第一步”、也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步的南极内陆挺进。在此期间,他发回大量电视新闻,制作了70分钟的纪录片《南极的故事》,还用铱星电话在哈尔滨广播电台直播了9个小时的《南极你好》科普讲座。

  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郑鸣做到了。8月16日中午,记者在哈尔滨电视台见到郑鸣时,他刚下飞机。阳光卫视十分看好郑鸣和他策划并导演的百集电视系列片《睦邻》,想与他合作制作另一个选题。他说,现在需要他去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

  1956年出生的郑鸣长得高高大大,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点儿也不像一个年近50岁的人,而他的心更是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不能和那些年轻的记者一起去‘抢’新闻了,我要想一些年轻记者不敢想的事,做几件年轻记者不敢做的事。”郑鸣常对自己说,想美好的事情很简单,一分钟可以想出很多件,但做成一件事却很难,所以仅仅靠想是无法成功的,要学会做。

  郑鸣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画满红线的地图,那环绕中国周边国家的红线连缀着一个个不同国家的城市,犹如一根丝线连缀起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上面标着《睦邻》、《兄弟》、《伊斯兰文化之旅》等记号。在地图的左侧,郑鸣用红笔写下了一行字: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在成就与名誉的光环笼罩下,郑鸣并没有失去自我。经常有书商给郑鸣打电话,向他约稿,但郑鸣都拒绝了。他说,现在还不是回忆的时候。他现在的精力、判断力、敏感度都在最佳状态,这是应该做最重要的事的时候。

  人生态度——向前看不回头

  刚进入电视台时,郑鸣只是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充满新鲜、刺激,但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助教进修班学习三年后,他才知道,斯诺和史沫特莱在战火连绵、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才写出了《西行漫记》和《中国红军在前进》的不朽著作;范长江翻越皑皑雪山、穿过莽莽森林,冒生命危险的西北旅行,首次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惊天撼地的伟业,他的《中国的西北角》轰动世界;罗伯特·卡帕的相机记录下他短暂的生命中几乎发生过的所有战争,他的《自由战士之死》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那些振聋发聩的不朽作品和令人望其项背的新闻界圣贤之师,像旗帜一样昭示着真理、尊严、正义、荣誉和使命。郑鸣清楚地认识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崇高与神圣。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外,郑鸣还常常到其他专业去听课,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只要学校有名人学者讲座,郑鸣就不错过。

  经过几年的进修学习,郑鸣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以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应该可以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了,但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郑鸣意识到,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

  1991年8月20日,郑鸣一个人拎着摄像机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待着第二天返回哈尔滨的航班。那天早晨9时左右,郑鸣在房间里看电视新闻。突然,其他的电视信号中断,只有苏联中央电视台在播出刚刚发生的一则重要新闻。郑鸣听不大明白播音员在说什么,但是随后的电视画面显示,莫斯科正在发生着一场严重的危机,坦克已经开到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大楼前。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叶利钦,正站在坦克上向围观的市民和军人慷慨激昂地发表讲演,身后的大楼已经有几发坦克炮弹炸过的痕迹。郑鸣当时第一个判断是苏联发生了政变,这可是天大的新闻。当时郑鸣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借钱买张机票飞到莫斯科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事件。他还想到,即使单枪匹马飞到莫斯科,能抵达红场吗?能赶上这场政变吗?最后还能平安回来吗?

  当时的苏联,外国人要想打国际长途电话,要到电信局国际科。从哈巴罗夫斯克打电话,要人工接转到莫斯科,再到北京,最后到哈尔滨,等于在半个北半球绕了一个巨大的U字形,要一个国际长途三四个小时能叫通那就是快的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向台长请示这件事,身边又没有什么人可以商量,最后郑鸣只好回到了哈尔滨。回到家里一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立刻傻了眼。原来当时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被解除职务”,苏联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在《告全国人民书》中宣布立即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六个月。这就是“8·19”事件,是加速苏联解体的一次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如果我当时抵达莫斯科记录下这一事件,那该多么有意义啊”!这次经历让郑鸣明白了:抓紧学习吧,自己懂的东西太少了,判断能力、新闻敏感度都还不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郑鸣一直都在不停地奔波。但只要一有时间,郑鸣就马上拿起书本学习。他说,自己错过了很多东西,懊悔无济于事,只能勇往直前。

  事业高度——半年拍就《睦邻》

  2005年3月,郑鸣率《睦邻》摄影队的12名队员驾驶4辆越野汽车从哈尔滨出发,历时178天,行程10万多公里,一鼓作气完成对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13个友好邻邦的采访。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强烈。

  《睦邻》摄影队将“以邻为善、与邻为伴”作为创作主题,以“拜访好邻居、问候好朋友、结识好伙伴”为采访线索,把环绕中国所有邻国作为工作流程,在雪花和梨花交织着变幻出满目新绿的时节,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圣彼德堡,他们横穿俄罗斯大地,制作了24集独立成章的系列节目《今日俄罗斯》。摄影队翻越外兴安岭、乌拉尔、帕米尔、兴都库什等巍峨雪山,穿越北亚、中亚的沙漠戈壁,在季风时节穿过南亚、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吴宏滨在接见《睦邻》摄影队时说:“自从二秘向我报告,有一支来自国内的电视摄影队要环中国所有邻国采访时,我就一直期待着你们。我最想知道你们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竟有如此胆量、如此气魄,从事如此艰险但又意义非凡的工作。”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郑鸣的脑海中就朦朦胧胧地萌生了《睦邻》的创意。“这要得益于我的一位老大哥”。1985年,比郑鸣年长10岁的黑龙江省著名探险摄影家徐力群,背着一台照相机,用3年的时间,开坏了3辆摩托车,完成环绕中国边疆行的壮举。郑鸣在对老大哥表达敬意的同时,在心底也暗暗展开了较量:“徐力群在中国边疆的内圈走了一遍,我一定要到中国边疆的外圈走一遍。”年轻气盛的郑鸣把这个理想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当时,我不敢和任何人说,怕被人嘲笑”。这个朦胧的念头随着十几年来的历练、积累和成长越发清晰起来了。随着近年来对改革开放高速发展认识的加深,郑鸣更加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使命。他说,一名记者如果能把总书记和总理想要做的与百姓想要看到的结合起来做文章,那么他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记者。

  2003年,郑鸣向哈尔滨电视台提出《睦邻》这个选题。虽然选题得到了认可,但由于电视台的经费十分紧张,郑鸣不得不到处谈合作。郑鸣接触了许多家卫视,每家电视台都认为《睦邻》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但风险太大,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都不愿意冒险投资。最后,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厂拿出了500万元人民币。有了资金的郑鸣如鱼得水,但接下来的大量前期工作是异常繁重的。除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还要跑所有要去的国家的驻华使馆打通各种关节。而在旅途上所有的可能都要尽可能预先想到。如他们将在4月中旬到达俄罗斯的赤塔州和蒙古东部,而那时正是冰雪融化、道路翻浆季节,稍有不慎就会耽搁整个行程。因此必须事先了解历史同期这个地区的天气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郑鸣带领摄影队出发了。

  《睦邻》摄影队在深夜受困吉尔吉斯和塔吉克斯坦边境4855米的帕米尔高原的博尔得伯山口时,泥石横流、冰雪交加、氧气稀薄,部分队员呕吐、头痛、出现幻觉,全体队员体验着意志与信念的力量。

  《睦邻》摄影队膜拜各种文化的优美形态,拍摄经典的伊斯兰教、东正教、印度教、佛教建筑和文化遗迹,在聆听千年古韵的天籁声中,思索民族和解、世界和谐、文化交融与共同发展的永恒命题。

  《睦邻》摄影队每天都能感受到好邻居的真情,倾听好朋友的箴言,接受好伙伴的嘱托,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邻为善、协和万邦的崇高境界和伟大智慧。

  早起对于《睦邻》摄影队是经常的事。郑鸣和队友们常常在凌晨3时、4时起床赶路,有时在午夜12时出发,因为要根据公里数换算出出境与入境的时间,习惯于长时间在夜里编片的同志就基本不能入眠了。

  为了赶路,《睦邻》摄影队远东西伯利亚分队一天吃两顿饭、一顿饭的时候是经常的。在经历了170多天的艰苦与磨难之后,摄制组的12名成员成了生死之交。郑鸣说,因为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所有的成员都把一路的艰辛当成一种乐趣去品味;所有的成员都把风霜雨雪当成大自然的馈赠去接受……

  如今,在郑鸣的日记本上,他的行程已经排到了2008年。他还要与伙伴们去拜访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还要进行伊斯兰之旅。这个身材高大的哈尔滨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将再一次踏上远行的征程,用车轮和双脚丈量千山万水,大尺度地跨越一个个极限,去感受友邦近邻那纯真的友谊、真诚的理解和友好的合作。

责任编辑: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