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3日电 昨天,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俄科技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哈尔滨中俄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高层论坛”在哈尔滨落下帷幕。论坛上,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112名中外专家齐聚一堂,结合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俄罗斯远东经济振兴等各国、各区域经济计划的实施,就加强双边、多边科技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俄方专家:促进教育合作与发展
论坛上,俄方专家认为,随着中俄两国科技交流的不断深入,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合作与发展。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科技部第一副部长耶克罗夫·伊万·耶戈洛维奇说:“近年来,我们经常参加合作科学试验和合作勘探活动,我们的学者还经常在各种国际科学论坛上做报告。在最近三年,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已经在中国很多城市举办的高水平工艺展览会上展出。所以我们认为,与中国在科学、新工艺领域的相互合作必将促进教育、经济领域的发展。
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副校长古宾科·亚历山大·维克多罗维奇说,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中国科教机构的发展,他们愿意与中方开展积极合作,扩大教育服务出口。他们将与中方联合建立全新的各领域专家培养机制,其中包括计算机、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根据太平洋国立大学的学科设置,还将积极吸引中国学生参加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与德国的硕士生双证教育计划学习;同时还要加强与中方的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现代高新技术、计算机科学、材料学、公路建设和民用建设、生态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中方专家:加快成果引进与消化
论坛上,与会的中方专家也提出,中俄科技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和热点,但是引进俄罗斯技术在中国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仍是难点。
中方专家认为,俄方科研单位和大学提供的可转化和产业化的科研成果,由于科研院所和大学自身功能所限,研发动力偏重于学术,致使大部分成果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要求需求方进行二次开发、完成中试和工业化试验。在此过程中,俄方不能提供任何资金支持,中方合作者承担了所有风险,致使他们不愿引进这类科技成果。而我国本来就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等问题,引进俄罗斯技术在中国转化和产业化就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在技术领域,中国主要是需求国,俄罗斯主要是供应国。在中国,最需要俄罗斯技术合作的项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沈阳理工大学教授姚俊认为,俄罗斯政府应扩大开放自己的技术政策,中俄两国也应该建立科技信息收集、交换、选择、甄别和推广的专门机构。对此问题,长春中俄科技园有限公司经理李长华也认为,应该加快对俄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消化。如果能够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的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价机构,设立对俄技术引进风险资金,同时由政府研究制定出中俄产业合作示范园优惠政策,来扶持中俄产业合作,将极大地推动俄技术成果在我国的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