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3日电 眼下,哈尔滨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性孩”:男孩子打扮得像女孩,说话和声细气;女孩子则梳起板寸、打扮成“假小子”。医生指出,这些青少年是受不成熟的审美观影响,建议家长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17岁的刘亚(化名)是个女孩,但人们却无法从外貌上判断她真实的性别:头发被理成“板寸”,穿着肥大的牛仔裤,男士衬衫。刘亚的几位好朋友也都如此打扮。这群花季少女常被误认为小伙子。对于刘亚这种反常行为,刘亚的母亲很苦恼,为改变女儿的审美观,她给女儿买来各式各样的连衣裙,而无论怎么好言相劝,刘亚死活不穿。
与刘亚的情况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中性化”。男孩子留长发、扎耳眼,女孩子梳平头、穿肥大的男士服装。在哈尔滨市一所中专,班主任崔老师对于当前学生们中性化的现象感到不理解。她说,班里20多名女学生,有五六个喜欢中性打扮,这样的学生不仅穿着打扮像男孩子,言谈举止也没有女孩的柔弱气质。她们为何喜欢中性打扮?采访中,刘亚与她的好友告诉记者,这样打扮自己感觉特别“酷”,说话粗声大气让她们感觉特别自在。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打扮与眼下一些“中性”明星的影响不无关系。有关人士同时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来自家庭。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不仅从小就被娇生惯养,而且,因为是家中的“唯一”,父母对其培养性别意识便没有“比照”,在受宠之下男孩子失去了应有的阳刚气概,女孩子也被养成了“假小子”。
记者从市中心医院、医大一院等几家医院的心理咨询科了解到,经常有穿着打扮中性化的青少年被家长带来就诊。医生认为,孩子们中性化不一定完全是坏事,男孩女孩之间的性格互补是好事,但“男不男,女不女”就不好了。前来就诊的孩子中就有出现同性吸引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在性取向上发生一些问题。医生奉劝家长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