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时刻为村民着想——记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党支部
2006-09-12 13:49:2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何建民 马少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2日电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党支部。”老百姓这句掏心窝子话,在阿城市料甸满族乡红新村又得到了验证。几年来红新村各项工作在阿城市都排在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美德在农家”示范村,省级创平安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向土地要效益帮农致富

  村口矗立着迎客石,村里全部是砂石路,路口有类似城市的街道牌,路上不见一点儿垃圾,路边是绿化树,全部村民都住进了砖瓦房。红新村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感叹:农民的生活原来这样美!

  红新村是一个朝鲜族村,全村有居民396户,1442口人,4696亩耕地,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28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彩色电视机和电话入户率、道路硬化率、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

  红新村的文明村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仅限于开展文体活动、修桥、铺路、搞绿化上。后来,村党支部逐步引导带动村民调整方向,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增强文明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建设幸福和谐家园,适时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档升级。

  红新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孙英子为首的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领导小组,村党支部根据《黑龙江省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文明村建设标准,结合实际制订了《红新村创建国家级文明村总体规划》,确立了工作目标和任务,村干部责任分工,实行目标管理,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激发了村民积极参与文明村创建的热情。

  向土地要效益,让群众富裕起来,是红新村党支部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水稻创立品牌、扩大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在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红新村的4696亩水田全部采用大棚育苗,现已达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村党支部对有条件的农户引进精洁米加工机,为他们提供厂房,协调贷款,建立了精洁米加工厂,设计了精包装,创立“金源”品牌闯市场,走上了产、加、销一体化格局。红新村利用外出劳务人员多的优势,将土地进行合理流转,优化整合,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商品化销售的新路子。仅此一项,全村增收300多万元,同比增长16.8%。

  为劳务输出寻找市场

  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红新村党支部尽心竭力地为外出打工人员服务。从1995年开始,党支部一班人积极为劳务输出寻找市场,利用民族优势,鼓励村里的青壮年劳力走出家门创业增收。他们为群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劳务信息,帮助办理各类手续,为有困难的农户协调发展资金。为了让务工人员在外面安心工作,村党支部通过“三必访”、“四必探”、“五必贺”的办法照顾好每一个务工人员的家庭。即村民家庭出现矛盾必访、村民情绪低落必访、村民打工回国必访;村民生病必探、出国必探、老人去世必探、家庭出现困难必探;村民结婚必贺、妇女生育必贺、学生考上大学必贺、老年人过寿必贺、外出务工取得成绩必贺。让外出务工人员少了许多牵挂,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全村已有500多人在国外打工,400多人在国内各大城市打工,每年收入3000万元左右。

  做文明富裕的新农民,这是红新村党支部始终倡导的。红新村在硬软件建设上加大了投入。正在建设的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内部设有图书室、超市、卫生服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委会办公室、多功能厅等;文化休闲广场面积达4500平方米;远程教育网络各项设施齐全,开办了党校、文化学校。几年来,他们将主干路改造成四级标准白色路面,改造巷路17条,总长度3960米。还建设室外渗水井和室内卫生间各150个,现已完成70%。维修10个垃圾池,安装30盏路灯。红新村村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保证外出村民的合法权益,而且长期坚持不懈。全村396户村民中,有360多户村民不再耕种土地,就要有十分可靠的手段,保证90%的土地流转到10%的农户手中。为此,村里实行耕地流转代理制,即外出村民将耕地上交到村里,由村里向村民竞价发包,租金采用“上打房银”形式,在年初一次交齐,外出村民可随时支取租金。

  大部分青壮劳力出去了,家里只剩下老少两代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事宜几乎全部由村干部负责。在红新村,村民交电费、电话费,不用自己跑,只要把钱扔到村部就行。从外地汇来的邮包,也不用村民去取,村干部会及时送到家中。至于办理证件手续这样的大事儿,则更由村干部代办。

  为治安工作,红新村投资两万多元,建立了电子监控系统,并选出4个村民担任联防队员,在村干部带领下,24小时全天候值班。因此,红新村村民们将他们的村干部,亲切地封为“派出所副所长”、“收费所副所长”、“邮政所副所长”等一堆“副官”。

  规范管理营建新风气

  红新村在抓好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设施的管理。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办法、村规民约、环境保护公约、爱国卫生公约、防火公约、卫生保健橱窗等十个宣传板。良好的环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完善的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全村男女老少都自觉地维护村容,自发地组织起老年人服务站、共青团员服务队、红领巾服务队,形成了一种以村为家的社会风气。

  红新村的老年人是幸福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加入老年协会,协会开设了老年活动室,村里每年下拨活动经费。协会理事每三天到会员家中探望一次,帮助老年人做家务等,每星期组织会员进行一次文化学习活动,每年组织会员到外地度假疗养一次。

  为了解决村民求医问药难,红新村村委会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保健医院联系,建立了社区医疗服务长期合作关系。哈医大保健医院给红新村每个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义务体检两次。平时,村民到医大看病,享受医大职工待遇。多年来,红新村没有一人参与跳大神、请巫医等封建迷信活动,更没有人痴迷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村民劳作闲暇之余都到图书室读书、看报,到活动室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

  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致富之星、十佳青年、孝敬公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的开展,使红新村形成了一股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村里每年还组织运动会、歌咏比赛、球赛、书法绘画展和各种知识竞赛。每逢春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村里都组织一些大型的庆祝活动,村民的精神得到了陶冶放松,生产生活的积极性更高了。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