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0月11日电 因为家庭贫困,海伦市永和乡忠厚村的大学新生刘晓勇准备辍学回家。10月9日,当他在家干农活时,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为他送去了4000元助学金。同一天,还有34名贫困大学新生获得了每人4000元的助学金。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启动3个月来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513万元,帮助1301名贫困大学新生走进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
“圆梦”帮助他 重返大学校园
10月9日,记者跟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刘晓勇的家。低矮的土坯房首先映入眼帘,农家院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刘晓勇正在院子里晾“豆腐包”(做豆腐用的布)。看到一下来了这么多人,他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
在今年的高考中,刘晓勇以理科633分的好成绩被吉林大学零表物理系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很激动,自己多年对大学的憧憬将不再是肥皂泡。可是,就是在那天,父亲坐在院子里许久也没有说一句话,表情非常茫然。”刘晓勇说,“我知道他是在为我的学费犯愁。”
刘晓勇的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父亲腰间盘突出,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早就把家中的几亩地卖了,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就靠23岁的哥哥做豆腐来维持。即便是生活非常艰苦,父亲还是坚持让刘晓勇和及其正上初中的妹妹上学。
带着从亲戚乡邻借来的几百元钱,通过高校的绿色通道,刘晓勇迈进了大学校门。可是,大学的“高消费”却出乎他的意料,食堂的一个普通菜也要近两元钱,馒头一个2角钱。为了节省开销,他每顿饭只吃两个馒头,偶尔买一份一元多钱的菜。
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刘晓勇在学校图书馆申请了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每月可以领到100多元钱。一个月的学校生活,他共花了300多元钱,包括买军训服装、生活用品。学习之余,他还成功竞选了班长及物理系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
“十·一”长假,他满心欢喜地回到家,想把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和家人说说。但是,看到母亲又犯病了,年纪轻轻的哥哥又憔悴了许多,他动摇了继续大学梦的想法,决定这次回家就不回学校了。
9月中旬,中国建行黑龙江省分行员工捐款14万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这笔钱资助了包括刘晓勇在内的35名贫困大学新生。
无名捐款者拥有一个 共同的名字叫“温暖”
从7月12日开始到10月9日结束,我省启动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接受社会各界捐款513万元人民币,为1301名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提供了每人4000元左右的助学金。
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秘书长杨静对记者讲述了在这短短的90天里,发生的那些让人感动的一幕幕……
在“圆梦行动”中,有上万名普通市民参与了捐款。他们中大多数本身并不是很富裕,可是把却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了这些贫困的学生们。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社会的责任感。
许多“圆梦行动”的参与者不留姓名,省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就为这些无名者取了一个名字叫“温暖”。
7月17日,“圆梦行动”启动的第6天,“圆梦行动小组”收到了一笔金额为790元的邮局汇款,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只有简短的几句留言:“希望我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助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温暖他们的心灵。”那一刻,所有工作人员的眼睛都湿润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决定:不留姓名的捐款,都在捐款登记表上署名“温暖”。
时隔两天,一位大庆市民,捐款2万元人民币资助5名特困大学新生,不肯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受资助的5名学生接到助学金后,开始了“寻亲之旅”。一位受资助的学生的父亲虽然腿有残疾,但还是走了12里的山路,坐汽车赶到省青基会,恳请工作人员帮助他找到这位好心人,并当面感谢她。
而今,翻开厚厚的捐款登记簿,已有十余个“温暖”赫然纸上,而这样的“温暖”温暖的又何止是那些被资助的孩子……
感恩的莘莘学子 争做爱心传承者
曾获资助或正在获资助的许多受助者,也加入到了“圆梦行动”中。他们或是捐款,或是把助学金让给其他学生,或是当“圆梦行动”的志愿者,演绎着爱心接力,用实际行动慰藉着捐赠者那善良的心灵,用一颗感恩的心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爱的种子……
8月4日,绕河县的张君平同学谢绝了好心人的资助。他说:“我在亲友的帮助下,已经筹到了一半学费,另一半可以到学校后申请助学贷款。我知道有很多贫困生比我更困难,我希望能把这笔捐款转给他们。”
短短的90天,有那么多好心人需要铭记,有那么多的人需要感谢,有那么多的爱得以传承……今年的“圆梦行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在省青基会备案的仍有100多名没有获得资助,面临着辍学困境的孩子们,工作人员表示:“圆梦行动”永远不会结束,他们坚信:“有爱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