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工资、食宿、社区服务 "铁三角"稳定农民工"大后方"
2006-10-16 19:20:38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6电 题:工资、食宿、社区服务 "铁三角"稳定农民工"大后方"

  实习生 李天池

  十几年来,在黑龙江省的各个行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名农民工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为了能让外来农民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黑龙江社会各界竭力为农民工们改善生活条件,提供物质保障。

  工资领取、饮食起居和社区服务的改善,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农民工感觉到的最大变化。

    工资:农民工动力之源

  “我们基本不担心工资的拖欠问题。”来自吉林省榆树市的农民工王晓光一脸肯定地说。

  王晓光在工地负责粉刷外墙。“工资以前一天是70、80元,现在一天150元,按天结算。”王晓光说,“现在我们工地里的工人很少有为拖欠工资发愁的,都能按时结算。”

  问起以前是否有过拖欠工资的经历,王晓光无奈地说:“怎么没有,以前在其他地方干活时工钱经常不按时给,有的拖了一年多工钱才拿到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过“欠薪事件”后,王晓光曾经有一段日子对外出打工心有余悸,“为了生活更好,还得出来啊!还好再没有过拖欠工资的事情发生。”在采访中,像王晓光这样以前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不在少数,而现在是否还担心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大部分人都表示不再担心。

  “苦点、累点没什么,不吃苦能赚来钱么?可如果到头来工资不发,那才是让我们最揪心的。”王晓光笑着说:“现在只要把活干好就行,工资拖欠不发的事情根本不用想。”

  近年来,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黑龙江省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黑龙江省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办法》等法规,完善了法规制度建设,为维权工作提供了有效法律依据。从2001年起,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农民工追讨打工钱活动,累计为农民工讨回工资10余亿元。

   饮食起居:农民工生存之本
告别通铺时代
告别通铺时代

  在哈尔滨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分公司工地的农民工宿舍,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工地的农民工宿舍:保温的彩钢板房内温暖如春,暖水瓶、脸盆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摆放整齐;活动室内下班的农民工或是下象棋,或是阅读杂志小说;厨房内菜香、肉香扑鼻而来。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凭良心说,自己也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能体会到工人们的辛苦。”工地负责人王东馥说:“对农民工进行人性化管理,不仅使他们受益,从长远看,对企业也有好处。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可以让农民工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保证工程质量,而质量又是获得市场的重要条件,是一个良性循环。”

  另一个工地的农民工高文成说:“我们这里平时吃的挺不错,周末还改善伙食;冬天要赶工,公司就在宿舍里给我们装了暖气。这样好的条件,谁还想‘跳槽’?”

    社区服务:农民工稳定之基

  哈尔滨铁瓦社区开办的“农民工子女免费培训班”,现有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16名民工子女在这里学习;暑假课程安排一周三次,平时上课都是在周六。

  铁瓦社区的负责人说,摆摊、收废品是这些学生家长从事最多的职业,英语补课费对于他们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开办培训班不仅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

  这里的老师都是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这里教课都是自愿的,而且没有薪水。

  “没什么吃亏不吃亏的,这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哈尔滨理工大学四年级学生罗翠锐说:“农村孩子英语底子薄,尤其在口语方面。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多学点英语。没想到家长也很重视,有时也会跟来听听。”

  一位农民工家长说,晚上休息时到社区学校旁坐坐,看着孩子们学习,心里敞亮,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再苦再累也值。

  除了“英语班”,社区还开办了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学校”,以及传授如何编织“中国结”等小饰品的“编织班”。

  “把编织的东西拿出去卖,可以额外增加些收入。”社区负责人说。

  稳定的“大后方”不仅是农民工安心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对他们的付出给予的最好回报。

【专题】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构建和谐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