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贫困高中生成救助盲区
2006-10-25 08:06:4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妮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5日电 中午放学的铃声已经响过好一会儿,教室里的学生也几乎走没了。蔡晶(化名)才把头从书本上抬起来,慢慢地收拾着文具,心里盘算着“中午去哪里吃饭?”“不能去昨天那家了,那家吃一顿饭要3元钱呢,还是去吃面条吧,才2元钱,可以省点钱。”琢磨好,蔡晶才起身向校门口常去的那家小面馆走去……

  蔡晶,哈尔滨市第162中学高二学生。因为父母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生活十分困难,蔡晶在学校里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虽然学校减免了蔡晶的一些学杂费,蔡晶每学期都能拿奖学金,花钱也很节省,可她兜里连吃饭的钱都快没有了。蔡晶的脸上经常笼罩着愁容……

  12万贫困高中生需救助

  据了解,我省现有58万高中生,其中农村高中生为33万,像蔡晶一样的高中贫困生占到近20%,大约12万。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国家并没有出台像救助大学生一样设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完整、系统的针对高中贫困生的救助政策和体系,可以说贫困高中生的救助处于“盲区”状态。

  蔡晶的班主任韩志峰说,他工作快5年了,他所带的每一个班都有贫困学生。高中生处在学习强度最大、节奏最为紧张、思想压力最大的时期。贫困高中生一方面担负着每天十几个小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生活上的窘迫境况,承受着身体、精神双重的压力。学校把能为这些贫困学生

  减免的费用都减免了,每年还和企业协调一些资金,再加上老师捐助的一部分钱集中起来,设立了奖学金。

  “奖学金毕竟每学期只有那么一次,最高才500元钱,只是杯水车薪。很多贫困学生有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这些学生读书都很用功,学校和老师看着也很着急。”韩志峰老师无奈地说。

  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尔滨市第162中学在哈市平房区,处城乡结合位置,因此贫困生较多。目前该校就有近60名贫困生。该校所有的老师都自发为贫困学生捐过款,平时帮学生垫付饭钱、考卷钱等费用更是常事。“学生还钱有时一个星期,有时一个月,有的时候从春种等到秋收。我们知道学生家困难,一年到头就靠种点地出钱,也从不催着学生要,什么时候给都行。”韩志峰老师说。

  被社会捐助忽视的角落

  省扶贫赈灾基金会是我省资助贫困学生的一个基金会组织。在该基金会承办的众多助学项目中,只有纯慈善性质的民办学校国华中学,招生对象是即将上高中的贫困中考生。

  据省扶贫赈灾基金会秘书长陈玉军介绍,今年是广东省国华中学在我省招收学生最多的一年,有37名贫困中学生通过录取考试赶赴该中学免费读高中。可同时参加国华中学考试却没有被录取的还有170多名学生,他们上高中的学杂费还没有着落。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省每年都有超过2000多名贫困高中生面临辍学的窘困境地。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却很少捐助贫困高中生。

  我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刘静介绍,来他们这里捐款的企业和个人大部分都指定要把钱捐给大学生或是建立希望小学,很少有人关注到贫困高中生这一人群。从2003年至今,希望工程共救助了近6000名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大部分都是4000元左右,而贫困高中生每人每年资助金是1000元,可只有1000多名学生获得了资助。

  亟须建立完善救助体系

  高中教育是联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关注高中贫困生,完善高中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对普及高中教育,为大学输送更多优秀学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在保证对农村贫困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两免一补”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关注高中贫困生,建立高中教育贫困资助体系,社会各界也应当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救助。”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