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9日电 题:解析画家何大桥——从油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艺术风格看何大桥的绘画风格的转变
10月13日至22日,著名画家何大桥的一幅巨幅油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闻讯赶来欣赏的观众络绎不绝,驻目凝视这描绘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重大历史纪念建筑作品,这蓝色的云朵下灰色的英雄纪念碑,让人沉思,灰色调为主的画面让很多人读不太懂了,这与何大桥从前的大部分古典写实风格的作品大不一样了。
![]() |
何大桥最近完成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 |
![]() |
中国美术馆东展厅展出何大桥作品时,将这幅巨幅静物作品《瓶子》放在了首位,左上角介绍了作者何大桥。 |
![]() |
这是何大桥的作品《城市风光》它取材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纯化医院。从这古朴且具有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古建筑,可寻到解放前老哈尔滨的痕迹。 |
何大桥是为数不多的从哈尔滨走出去的国家级绘画艺术家。早在“文革”后期的孩提时代,他就跟随父亲何守文画画,又得到藏尔康、刘及第、周家声等老师的指导。除大量的人物写生外,哈尔滨的东正教堂、犹太教堂等各种艺术流派的建筑是何大桥早期的绘画对象,坚实的素描功底是那时打牢的,而西方艺术流派的渗透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人们或许能从这幅作品《纪念碑》中读出何大桥这些东西。
1979年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班。作为军艺的首届本科生,在校期间受到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他沿着军艺美术系坚持的现实主义艺术之路,实践和拓展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学生时期,何大桥就具备了驾驭大型历史、军事题材的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后来他和他的同学们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主题作品一直受到世界绘画界的关注,那是中国那个时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产物。
1983年,何大桥毕业后分配在总政歌舞团担任舞美设计,1988年,成了班主任林凡教授的女婿。1984年始,初出茅庐的何大桥多幅油画作品获得全军和全国的大奖;1987年作品《静物》获得了中国首届油画展的优秀奖。美国的琼斯、德国费舍尔等国际收藏家亲自登门造访,当代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吴冠中、靳尚宜也都先后亲自登门看望这位哈尔滨籍小伙子,以资鼓励。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中国油画鉴赏与收藏》则对何大桥做出不同寻常的评价:“......似乎是对客观物体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何大桥刻画对象的细腻深刻常至无以伦比的地步,看了简直让人觉得回到十五、六世纪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面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何大桥似乎一出道就居高临下地占领了中国油画界的艺术高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实派绘画风格。其作品的细腻、具象,对绘画对象环境的光影、空间意象的捕捉比照相机还要彻底深入,凝聚成特有的绘画语言,对视觉神经所能产生的感观刺激是多数画家望尘莫及的。今年他的几幅油画的拍价越过百万元后,作品的人气指升至79000元/平尺。
然而就在此时,何大桥却笔峰一转,改变了绘画风格。他这次向中国美术馆提交的4幅油画展品,都是灰色高调处理。而且笔触粗犷,风格由写实转为写意。这个转变让行外的朋友感到意外,让行家觉得惊喜。而看过何大桥的《纪念碑》的大师、大腕们却是这样的解析:这不是一般的转变,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需要更抽象的思维并进行选择和取舍。用灰色调表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何大桥不愿更多关注市场创造的神话,他只坚守没有难度就没有高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