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日电 题:齐齐哈尔市农村经济写就崭新一页
金秋十月,沃野流金。齐市广大农民正忙于收获,盘点收入。党的惠农政策以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推进“四个换位”战略的实施,使鹤城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写就了崭新的一页。
过去,齐市农民一直埋头种地,赶上灾年连吃饭都成问题。如今,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突出畜牧业支柱产业地位,全市牧业资金总投入近16亿元,全市奶牛存栏达30万头以上,肉牛饲养量达150多万头。在富裕,许多农户家里都养牛,其牧业收入远远超过种地收入,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粮食生产上,齐市努力向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重点构建了高油大豆、饲用和加工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马铃薯、优质葵花、优质杂粮杂豆和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带,同时建成了洋葱、胡萝卜、辣椒、白瓜籽等一大批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为种植业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齐市还通过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完善生产方式,让农村实现了大变样。目前3000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遍布各地,覆盖了乳、粮、糖、薯、肉、麻、豆、饲料、酒、矿产、药等十几个行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始向跨行业、跨地区发展。黑龙江齐宁乳业投资5000万元,日加工鲜奶200吨;内蒙古知心仁集团在甘南投资5亿元兴建葵花产业园区,年加工葵花10万吨;奈伦淀粉集团投资近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30万吨,既新增了生产能力,也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带动了财政和农民的增收。
齐市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也颇具规模,已经形成了20万头奶牛、200万亩马铃薯、220万亩高油高蛋白大豆、200万亩葵花、300万头生猪、1000万只肉鸡、120万亩蔬菜、15万亩油豆角、8万亩洋葱等一批专业化生产基地,在夯实全市产业化基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为可喜的是,齐市创出了飞鹤乳业、红光绵白糖国家驰名商标和一批中国名牌商标,莲花牌亚麻、锦秋牌大米、花亭牌柠檬酸等名牌农产品。
以光明、飞鹤、汇源等一批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乳业产业化群体和以银河、港进、沃华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马铃薯产业群体已经粗具规模,其主导产品不仅满足齐市区域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远销北京、上海、俄罗斯、韩国等国内外市场。“音河牌”瓜子、“四丽红”花生、“雪花”牌淀粉、“华胜”麦饭石等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叫响全国,蜚声海外,其产品销往很多国家和地区。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让齐市找到立市之本、富民之源,全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发展速度居全省首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50万亩左右,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960万亩,无公害畜禽饲养量达1243万头只。全市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家,年加工绿色食品71.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2.1亿元。同时,齐市加大了对俄经贸和与东南亚各国的科技合作力度,建成了以龙沙、建华、铁锋三个区为中心的家禽出口和以甘南县为中心的商品猪出口基地;讷河、依安、富拉尔基、碾子山等县市区在境外种植西红柿、洋葱、甘蓝等蔬菜5765亩;出境蔬菜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已被列为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扶持项目。齐市全年销往省外和国外的绿色食品已达61.6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