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5日电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哈尔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调整、改造、创新三举并进,扎实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调整
五大产业集群隆起振兴“龙脉”
2003年底,北上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献策的国内著名经济学专家曾说:打造产业集群,应成为东北振兴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此后三年间,哈尔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的原则,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集中发展机械制造、高新技术、食品、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目前,这些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哈尔滨市机械、食品、医药工业稳定增长,汽车、石化工业增幅更是大幅提升。机械工业实现增加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3.8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同比增长4.5%。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10.4%。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哈埠经济的“龙脉”。
改造
国债项目为工业战车加油
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的争取和建设是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2003年初,哈尔滨市抓住机遇,通过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针对国家支持的重点和领域,广泛征集筛选了590个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老工业基地项目。经过精心组织申报、争取,东北轻合金超大规格铝合金板带材、哈飞Ⅲ乘用车等49个项目获得国家批复,争取到国债资金7.04亿元,项目总投资125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利税60亿元。
到目前,哈尔滨市获国家支持的49个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已有45个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4%,其中9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创新
1626户国企破茧待高飞
2006年,是为期3年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攻坚战的“收官年”。
这一年,哈尔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开源与节流并举,积极筹集、合理支出改制成本;创造性开展工作,有效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强力推进配套改革,卸掉企业社会包袱。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监管、运营、保障五项任务,使国企改革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均取得了突破。
今年,全市计划全面启动符合条件的436户国有企业改制,确保完成70%企业改制,其余企业基本完成改制。1至10月份,已进入改制程序的企业428户,占全年计划的98.2%;预计到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改制的企业将达到1626户,约90%的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到目前,哈尔滨市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具备改制条件的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3年间,哈尔滨市共支付改制成本140亿元,涉及职工67万人,完成职工并轨32.8万人,是哈尔滨市历史上国有企业改制面最广、改制量最大、改制最彻底的时期,基本实现了省委、市委提出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