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9日电 提到农民,往往都与贫穷落后连在一起。付华廷是农民,他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带领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农民时刻在努力改变这一切。兴十四村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改变农民身份、命运与素质的过程。付华廷说,要逐步把“土领农民”变成同城里知识分子一样素质的“白领农民”。
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武装农民
中国农民历来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兴十四村人在创业过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
据农民日报报道,1956年春天,甘南县靠近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片荒滩上来了一支由428名青壮劳动力组成的山东移民队伍,这片荒滩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只有一个木头桩子上挂着一面小红旗,上写“兴十四村”。面对如此严酷的环境,不少移民纷纷回了山东老家。最后只留下了36户,决定靠自己的双手在这片荒滩上建设新的家园。开荒没有牲畜,就用人拉犁;没有住房,就搭草棚子。兴十四村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源于这36户。
付华廷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者之一,兴十四村创业初期所有项目都是他背着煎饼口袋跑回来的。乡亲们记得他刚担任村支书时说的一句话:“我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这么说,也这么做,全村人的劲头都调动了起来。当时打抗旱井,邻村的男劳力一周才能打一口井,而兴十四村的“铁姑娘”一天就能打出一口井。
在付华廷的带动下,艰苦奋斗成为兴十四村的传家宝,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凝聚着全村乡亲。今年,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到兴十四村考察时被一条标语吸引,上面写着:使圆劲,拼命干。钱运录说,“这是农民的语言,是兴十四村人的语言。”而这也是新型农民的精神所在。
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不只是工作岗位的变化,不只是换身衣服住进别墅,文化水平和内在修养都必须同时提升。新型农民的身份用钱换不来。
兴十四村人首先把目光放在了教育上。他们聘来优秀教师,建起全省一流的1100平方米的村小学教学楼,学生学费、课本费、校服费全免,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给予奖励。目前全村已走出了52名大学生。
2000年,村委会副主任领着十名妇女代表出门开眼界,第一次到了北京,又回了山东老家。付华廷在电话中要她们多去几个地方,别怕花钱,再逛逛青岛、大连。十姐妹这一逛可不同凡响,回村后全村的妇女都跟着“时尚”起来。
几年来,村里选派310人次到大中专院校、大企业学习、培训,有126人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26名农民当上了企业厂长,同时聘请来60多位高级人才,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34%。林繁震1970年从山东到兴十四村,在机耕队做修理工,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现在是一名企业的总经理,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与科班出身的企业家相比毫不逊色。今天的兴十四村人展示出了农民的风采。
顾昭凤是别的村嫁到兴十四村的,村里安排她到大连学习,从宾馆服务员成长为副经理。她说,娘家的经济条件也挺好,但总觉得没有兴十四村人精神充实。她通过自身的经历感悟到学习的重要性。付华廷为来学习的基层干部讲了40多堂课,她一堂不落地去旁听。
46岁的宾馆服务员宋卫芝告诉记者,邻村同龄人都在家闲着呆着,但却比兴十四村人老得快。邻村人说,到兴十四村看不到闲人,都有事情做,觉得兴十四村人可有奔头了。富华集团副总经理孙光是从齐齐哈尔的大型国有企业过来的,他谈了兴十四村吸引他的原因:一是付华廷有人格魅力,在他手下工作心情舒畅,能尽情发挥,不用花心思琢磨人;付华廷的观念新,接受新生事物快,有激情,能带动大家创业。二是兴十四村的农民纯朴、善良,虽然文化程度不一定高,但求知欲很强烈,对外来人员很尊重,永远配合你,不会拆台。
让农民素质与城里知识分子达到同样水平
兴十四村人也有自豪感,他们时刻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上世纪70年代,兴十四村就开始号召讲卫生。几十年来,村民们不断改变不良习惯,逐渐与城里人缩短了差距。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生袁君武今年应聘到兴十四村工作,他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农村没有垃圾,二是没想到小学生主动向陌生人问好、敬礼。兴十四村有1800多名外来技术人员和工人,还有1000多名搞基建的农民工,这些人都能与兴十四村人融洽相处。
大学新闻系毕业的王淑嫒在村里负责接待工作,她说,兴十四村人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很强,同她老家相比,这里没有赌博、偷盗、打架斗殴现象,村民没有坏习惯。
在兴十四村,95%的农户都是文明户,多年来始终是无上访告状、无赌博、无不赡养老人、无刑事犯罪、无盗窃及被盗现象、无打架斗殴、无计划外生育、无封建迷信活动。
付华廷称兴十四村的新型农民为“白领农民”。他说,“白领农民”的标准是生活习惯、举止言谈、文化素质和城里知识分子没有区别,要有固定的工作岗位,生活水平较高,新一代人100%受教育。他为全村的“白领农民”作了下一步的计划:到“十一五”末期,兴十四村农民要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收入、生活条件等方面全面达到并超过国家公务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