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8日电 记者日前从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获悉,进入冬季,国内多个大城市因献血者锐减出现血库库存下降的情况。而哈尔滨市以街头献血为主的供血队伍使哈尔滨血库供血呈供大于求的现象,也是这支献血队伍保证了哈尔滨连续3年未出现“血荒”。冰城人通过积极献血表现出的责任心和公益心赢得各方尊重和赞赏。
连续3年限型限量采血
据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站长柳堤介绍,到今年年末,哈尔滨市已连续3年没有出现“血荒”,并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街头献血车和献血屋。因群众自愿无偿献血热情高,为避免浪费,2004年起,哈尔滨市在街头实行了限血型、限血量、提前收车等办法降低采血量。
进入冬季后,我国许多大城市献血量减少,部分城市甚至出现血库库存减少、临床用血不足等情况。而作为全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气温虽然最低,但市民献血热情丝毫不受影响,3年来,每年深冬,哈尔滨市仍对献血者实行限型限量采血。目前捐献血小板的预约已经排到明年3月。几年来,哈尔滨市市民排队献血的现场,曾使从上海、北京等地前来考察的各地血站工作人员羡慕不已。
七成市民认同无偿献血
全市每年24吨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这意味着什么?柳堤介绍,以每人每次献血200毫升计算,意味着每年都有12万人次在哈尔滨市街头的两个献血屋和6台献血车上献血,即每天有300名市民主动向这座城市需要血液救命的人伸出了援手。
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统计表明,献血者中26.98%为大学生,其余70%多为普通的哈尔滨市民。有关单位在街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市民认同“自愿无偿献血救人利己”理念,并表示如需要自己可以献血。更有许多市民在各种纪念日、节日献血,以致每逢节假日,排队献血人员都明显多于往日。献血,已逐渐成为冰城人特别是青年人表现爱心的时尚行动。
强大宣传扭转市民认识误区
据了解,1998年10月,我国颁布《献血法》后,哈尔滨市各级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下达无偿献血计划指标,一些单位还对献血者给予高额经济补偿和带薪休假的“鼓励政策”,但全市自愿无偿献血者仅占全市无偿献血者总数的20%。当年,全市库存血降至历史最低点———2000毫升。政府和单位的“埋单”,使无偿献血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有偿献血,还很容易让人觉得献血对健康有害。
在人群中宣传“献血有益健康,救人公德无量”理念成为哈尔滨市献血工作当务之急。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特点展开了梯次宣传,为18岁学生举行成人仪式,使其步入社会前就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对成年人则从应急防范、行善积德角度进行各种献血宣传。各种宣传终于使市民认识到,献血有益健康。
社会认同使献血者获得激励
在群众认识误区逐步得到扭转的同时,哈尔滨市对无偿献血者实行5年内本人可5倍免费用血,其直系亲属等量免费用血的优惠政策,并给献血者赠送“合家欢保险卡”、情侣手表等礼物,使献血者感觉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认同。随后,哈尔滨市逐步取消计划献血指标,将计划无偿献血全部变为自愿无偿献血,献血变成完全个人的公益行为。
系列措施不仅激发了群众自愿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哈尔滨市用血安全。2004年以来,哈尔滨献血工作一直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组织相关人员来哈尔滨市学习,上海受到启发,已于2005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11处街头献血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