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靠改革闯荡市场获新生
2006-12-28 10:23:5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勇钢 柴宇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8日电 题: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靠改革闯荡市场获新生

  道外区钱塘街是条老街,这里也是哈尔滨市著名的花鸟鱼市场———每天在这里叫买叫卖花鸟鱼虫的人数以万计。

  没来过这里的人很难想到,哈尔滨市数十万儿童心中的艺术殿堂———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儿艺”)便坐落在这个大市场中———钱塘街180号的一幢极其难找、极其不起眼的三层小楼。

  55年来,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儿童话剧、皮影、木偶多剧种的综合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儿艺”的演出场次不计其数。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人们熟知。他们捧回了“丁香奖”、“金狮奖”和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他们的儿童剧、木偶剧、皮影戏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在舞台艺术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儿艺”没有在逆境中徘徊,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抓改革、抓管理、抓创作、抓演出。按市场规律运作,在开拓演出市场、人才培养、剧院管理和分配机制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新路,基本改变了“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不演不赔”的状况,形成了演出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面貌焕然一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儿艺”实行单一的国有事业体制,从日常行政办公经费到剧目创作演出专项经费,全部由政府统包统筹。他们先后创作演出了儿童剧《失去的童年》、《少年周恩来》,木偶剧《丹顶鹤》等多部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重点剧目。那个时期的“儿艺”,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鼓励引导艺术表演院团走向市场,财政划拨事业费减少,由原来全额拨款改为60%差额拨款,加之哈尔滨市文化演出市场不景气,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儿艺”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儿艺”的服务宗旨。然而,儿童剧票价低使得“儿艺”演员的收入与其他院团演员相比逊色不少,同时工资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大锅饭,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剧院的艺术创作。

  “儿艺”院长马良颇有感触地说,那时候的剧院走入了困境,每个人都感受到不曾有过的生存危机。尽管近些年财政划拨事业费由差额又恢复为全额,但剧院经费缺口依然很大,大量经费仍需自筹。如果自己不去找市场,不在内部搞改革,我们就没有出路。

  90年代中期,“儿艺”着手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全员一律实行聘任制,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三是在分配上打破“大锅饭”,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力度。演职人员的工资收入与演出收入挂钩,创作人员实行稿酬制。营销人员与营销业绩挂钩,严格区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从而达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1995年,经过全员大会和职代会讨论,剧院工资改革分配细则出台了。

  剧院现有人员分成三种模式进行管理:岗上人员,即有具体演出任务和工作的人,按百分之百开支;暂未上岗人员,即在某一阶段暂时没有具体演出工作任务者,按百分之八十开支;岗下人员,即在相当长一个阶段不能安排工作或无具体演出工作任务者,按百分之六十开支。这样做的结果,鼓励了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保护了干工作创业绩的人。

  新的工资方案实施之后,得到了剧院员工的一致拥护和支持,根据每月演出多少,演出人员每月可以比其他人员多收入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为了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剧院采取定时间、定场次、定收入、定分配的“四定”方案,使演出人员的利益同演出效益挂钩,多演多得,超场奖励,完不成任务受罚。

  从1999年到2005年,剧院根据新的结构工资制度制定的奖励制度也逐步得到了完善。

  据儿童话剧团副团长王少波介绍,现在有演出任务的人演出计算一场补助15元,如果按照一天演出4场的话,那么演员就可以得到演出补助60元。演出多的到年底还有年终补贴。

  新的分配制度执行后,调动了3个剧团及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许多演员努力“多演戏、演好戏、多创收”,开始“争上戏、抢主角”;剧团组织演出开始算计成本,考虑如何减少费用。

  “感谢我们的‘前台主任’”

  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上来了,另一个问题却接踵而至,那就是如何解决演出市场小的问题。

  长期以来,哈尔滨市的儿童剧演出市场低迷。尽管儿童剧票价低,但是由于儿童学业负担重等原因,除了学校组织观看儿童剧演出外,几乎没有儿童自己走进儿童剧剧场。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剧院开始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开拓演出市场。

  “感谢我们的‘前台主任’!”———“儿艺”人这样说。业内人士将出外联系演出市场的人戏称为“前台”,也就是打前站的意思。“儿艺”的“前台主任”叫高桂云。

  高桂云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经历,1996年,她被聘任为业务办主任后,自己兜里揣上2000元钱,只身奔赴浙江联系业务。在杭州,当她兴冲冲地向演出经理介绍着自己的剧院、剧目时,演出经理低头看着报纸连头都没抬说:“我们没兴趣,你联系别人去吧!”“当时,我的心拔凉拔凉的”,高桂云说。由于天色已晚,人生地不熟的高桂云只好找了一家小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高桂云一天跑了杭州附近的28个剧场,成功说服了其中的16家接纳了“儿艺”的演出。

  不过,所有剧场都甩下一句话,“先看演出,看看小朋友是否喜欢再说。”高桂云兴奋地说:“有了这句话我就不怕了,我相信‘儿艺’的演出。”

  哈尔滨“儿艺”在浙江一炮打响。

  如今,“儿艺”的演出地域除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外,已经延伸至沈阳、北京、青岛、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等全国近20个大中小城市。从1999年至2006年全院累计演出5000余场,演出行程10余万公里,观众400多万人次,经济收入570余万元。

  在打开国内市场后,“儿艺”还走出国门。卡通剧《皮诺丘历险记》、儿童剧《皇帝的新衣》先后两次赴新加坡演出50场次。皮影剧《三打白骨精》7年里11次赴日本演出200余场次,赴韩国演出30天120场次,并赴法国参加了世界木偶皮影剧艺术节展演。演员们永远难忘在法国演出结束时,由于掌声经久不息,一次又一次返场谢幕的场景。

  让剧本得到孩子的认可

  “儿艺”人深知,剧目是剧院的生命,如果一个剧院没有优秀剧目,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近几年,剧院在抓剧本上做了大量工作,坚持为孩子多演戏、演好戏。从1996年以来,剧院发挥多剧种的优势,运用皮影、木偶、卡通、话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创作和上演了儿童剧《曼卡与国王》、《被剪掉舌头的小鸟》、《淘淘和小萝卜头的故事》,木偶剧《阿凡提与大鸟》、《糊涂县官》、《庆丰收》,卡通剧《皮诺丘历险记》、《青鸟》,皮影剧《木兰从军》、《美猴王学艺》等数十台健康向上、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大、中、小型剧目。

  由于面对的观众是儿童,剧本的创作必须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

  皮影剧团演员康然然说:“尽管皮影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很难想象如果仍然用古老的咿咿呀呀的唱腔来表演,今天的孩子还能喜欢。于是我们琢磨孩子的心理,多听孩子们的语言,最终让我们的表演从舞台到语言都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

  “少排戏、排好戏,多演出、出效益”。剧院在选择投排新剧目时非常慎重,认准市场,创排观众喜欢的戏,把钱花在刀刃上。近年来,他们创作的各种类型的剧目超百场,每台戏的演出周期都在两年以上,一般剧目均达到500场,卡通剧《皮诺丘历险记》已经演出了12年累计演出3000余场。

  依靠艺术质量、遵照艺术规律占领演出市场。由于狠抓演出市场和演出质量,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在许多城市的演出公司都享有很高声誉,现在院属3个剧团更是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上海举办的“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该项活动已举办了6届,而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是全国唯一的连续6届以6台不同剧目参加展演的剧院。

  “作‘儿艺’的青年演员很幸运”

  没有好的演员,演出不会有市场。

  侯冰玉,24岁,获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称号,是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唯一的儿童剧演员获奖者。她已经主演了2000余场儿童剧,并获得多项大奖。

  “如果没有当初领导的大胆起用,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侯冰玉动情地说。

  1997年,年仅15岁的侯冰玉主演了第一台大戏《少年周恩来》,那时,她进入儿艺只有两年。由这么年轻的演员主演一部大戏,这在儿艺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演出获得成功后,侯冰玉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儿艺儿童剧团的主演地位。仅《少年周恩来》,就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三亚等十几个城市演出数百场。

  为了提前让“儿艺”人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培养年轻演员成为“儿艺”近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人才,剧院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优秀青年演员送到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并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讲学。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戏剧演员心中的圣殿,2004年,该院首次设立了木偶皮影本科专业。由于在全国木偶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专业领导专门致电“儿艺”副院长薛兆平,请他推荐人才。慎重考虑之后,薛兆平推荐了年轻演员赵峰。为了不让赵峰在文化课方面拖后腿,剧院决定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尽量给予赵峰更多的时间让他温习备考,最终赵峰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术科第一名。

  剧院利用每年的演出淡季对全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训练,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年度基本功考核,对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功训练和艺术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儿艺”皮影剧团的年轻演员王沛和康然然都已经成功接过了老一辈皮影戏工作者的接力棒,两人均获得了业内最高奖———全国中青年木偶皮影金狮奖。

  在谈到培养年轻演员的经验时,该院领导说,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演出机会。因为再好的演员如果不进行演出,他的专业也会荒废的。在舞台上摸爬滚打,通过摸索、积累,自然会提高业务水平。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进入市场的十几年,也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十几年。时至今日,其影响面之大、观众群之多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各兄弟剧团中处于领先地位。

  小剧院做出大文章,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这枝奇葩终于怒放。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