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9日电 走在哈尔滨市通河县的大街上,虽少有富丽的商厦,也没有超豪华的宾馆,但宽敞的街道、整洁的环境,还有百姓舒心的笑容,都在提醒人们,经过通河县委、县政府几年来的埋头苦干,这里已经悄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近几年,通河县从上到下埋头苦干,加快“稻、牧、林、矿、药”五大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招商引资、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今年,预计县域生产总值实现18亿元,比2002年增加7.9亿元,年均递增15.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204万元,比2002年增加1745万元,年均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实现5360元,比2002年增加1560元,年均递增9.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31元,比2002年增加2745元,年均递增23.9%。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37.8∶23.9∶38.3,二、三产业比例增长了3个百分点。这些数字对经济基础薄弱的通河来说称得上是可喜的一步。
通河招商引资从强化“软环境”建设着手。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取消行政许可124项、实行“一站式”审批等。在“硬环境”建设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通河至方正的松花江公路大桥、铁力至通河的铁通路前期论证。实施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1718”工程和农村道路建设。举行招商引资推进会,省内外10余家企业与通河签约10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5亿元,其中塑料制品生产项目投资额为4800万元。引进广东粤景集团投资成立了黑龙江粤景纸浆有限公司,引进了宝通石英有限公司、存明木业有限公司、哈中药六厂,围绕木材、石材、中草药等上马100余家加工企业,共涉及15个行业、210种产品,成为通河工业的新“引擎”。
从2002年开始,围绕“建设松花江中游名城战略”,通河城镇版图由原来的6.4平方公里规划扩展到12平方公里,城内道路全部修成白色路面。完成环城电网改造1.1万米,供热面积实现273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线8.83万米,自来水入户10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90%以上,滨江公园初具规模。由此,通河县城市建设在全省领跑,并荣获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称号。
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今年通河县已完成省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浓河、祥顺两个试点镇内硬化道路37.7公里,新修通乡通村公路63.6公里,村内街路铺设白色路面67.5公里,新增改水村屯34个,解决5万人的饮水问题。有线电视、电话实现村村通。调整产业结构,全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40万亩,家禽总量达474.2万头,北药种植面积1.2万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预计今年全县人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
通河县在现有土地政策允许下,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土地,整合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焦聚效应,逐步把工业园区建成县域工业的重点阵地。
据介绍,通河县刚刚确定的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7%以上,把通河打造成工业富有特色、农村充满生机、城市靓丽宜居、对外开放、社会文明和谐的松花江畔明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