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5日电 题:一次完美的“飞行”--写在寻访中国母子报道结束之际
中俄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老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与董双森的传奇经历,在老飞行员孙女与董双森的儿女们中间、在黑龙江日报记者的笔下,延伸着、延伸着……
在感动和回味中,我们迈过了2006年。这一年,一件体现中俄传统友谊的感人事件,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年迈的前苏联功勋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从俄罗斯莫斯科打来电话,希望中国媒体能帮助他找到当年救助的中国母子,48年过去了,俄罗斯老人还在关心被救的中国母子;
记者在寻找那对中国母子时得知,当年俄罗斯人不仅仅救过董尤氏母子,还救过抚远、勤得利等地的中国边民,健在的目击者提及往事,依然感慨万千;
当阿尔谢年科夫从莫斯科风尘仆仆赶到黑龙江同江八岔乡,看望被救过的中国孩子董双森,俄罗斯老爸爸和中国儿子董双森紧紧拥抱,激动的泪水溢满两人双眼,那情那境,让人为之动容;
黑龙江日报采访组偕董双森踏上“感恩之旅”,在寒冷的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采访组没有感到寒意,因为每个当年救助者看到董双森时,都用最真诚的、最热情的礼节招待了他,每一次亲人般的问候,犹如涤荡的春风,吹拂着每个看到那情境人的心绪……寻找中体味感动
2006年4月份,住在莫斯科的前苏联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委托中国媒体,希望能帮助他找到48年前冒险架机救助的哈巴罗夫斯克对过山村的一对中国母子,想知道他们的近况如何?而阿尔谢年科夫提供的只是1958年《黑龙江日报》转载新华社的一条消息。
根据这条线索,黑龙江日报记者立即与省公安厅、省边防总队、佳木斯公安局、抚远县政府等联系。很快,省公安厅、省边防总队陆续有了回音:上个世纪50年代期间,前苏联医护人员在抚远、勤得利等地救助过我国很多边民。排查后,根据年龄和性别等推断,没有符合条件的。当年俄罗斯友人对中国边民多次的救助,更坚定了记者寻找中国母子的决心。
在一次次失望中,记者决定再次扩大找寻范围,委托与哈巴罗夫斯克相邻的我省边境县市公安及宣传部门重新寻找。黑龙江日报刊发了《董贵福,你和孩子还好吗》,希望读者能给提供更多的线索,记者陷入焦灼的等待之中。2006年5月24日一早,省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副处长吴振江打来电话:那名“中国孩子”找到了!现在住在同江八岔赫哲族乡。
此时,得到消息的董双森,迫切希望能与老飞行员取得联系,与恩人通通电话或见面,当面言谢。黑龙江日报又再次委托省外事办、省军区、省边防总队,希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这名老飞行员。20多天,焦急的等待和联系中……
2006年6月13日,省外办来电,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已找到了当年参加救助的飞行员的联系方式,还有当年参与救助的医生瓦西里、女医师克拉拉等,几经周折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
两个多月的寻找,记者一遍遍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省公安、边防、外事、宣传等部门的几十人,一次次打开尘封的历史档案库,希望从中找到线索。几十次沟通,上百个电话,人人的心中都充满感动,为阿尔谢年科夫当年的义举感动,为这长久的中俄友谊感动!相见中体味真情
为促成双方的见面,续写中俄友谊篇章,黑龙江日报出资邀请阿尔谢年科夫来中国,负担他所有的费用。电话中老人得知这一消息,兴奋地连说:“我要去看小安德烈(即董双森———编者注)”。2006年12月9日,老人家来了,同行的不仅有他22岁的孙女,更有整整一箱有关救助中国母子的照片以及相关资料。
看着老人用饱经沧桑的双手,一页一页翻开那些已经泛黄的资料和图片,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哈巴罗夫斯克———莫斯科———北京———哈尔滨,伴随老人走来的,不仅仅是这一箱子资料,而是老人48年来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董双森得知俄罗斯老爸爸要来中国看望自己的时候,他让儿子一次次地推迟婚期,和家里人商量了好几次接待方式。董双森的妻子连夜包了三样馅的饺子,给俄罗斯老爸爸阿尔谢年科夫吃。董双森的家离同江百余里地,为了给这位俄罗斯老爸爸选个见面礼,董双森去了六七趟同江,感恩真情可见一斑。
看着盛装的董双森一家人,吃着从未谋面的中国“儿媳”包的饺子,老人动容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没想到受到这样的款待。这让我再次亲身感受了中国人民的真情厚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通过每个人之间的感情建立的,我带孙女来中国,也就是让她也有这样的感受,让这种友谊和情感在他们年轻人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感恩中品味真挚
2006年12月15日,黑龙江日报记者携董双森回访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踏上了“感恩之旅”。
虽然,冬季的哈巴罗夫斯克要比哈尔滨寒冷得多,但是采访组和董双森丝毫没有感觉到寒意,当年救助者热情的招待,中国朋友的热心帮助,让每个人的心里都热乎乎的。
在当年救助者的家里,董双森和采访组受到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精美的食品,醇香的红酒,迎接远方的感恩之人。瓦西里、克拉拉看到董双森就像看到自己久别的孩子,拉着手问这问那,虽然语言有障碍,但是眼神中流露出内心的问候。董双森深有感触地说:“俄罗斯人的情感非常真挚,也非常坦诚,没有任何掩饰,让人的心感到很温暖。”
采访组在哈巴罗夫斯克短暂三天的停留,感触颇多,这些感触不仅来自俄罗斯友人的真诚,还有那些帮助采访组的中国朋友———杨超、宋起达、刘海峰、邓思,当他们听说这件事后,都非常感动,帮着记者寻找当事人。在采访组传稿件出现问题的时候,我驻哈巴总领馆的领事杨勍深夜将记者领到使馆,帮助记者将稿件传回国内。
正是有这些人真诚的帮助,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历时7个月的对俄罗斯飞行员“寻找中国母子”的报道中,黑龙江日报共发表了近三十篇新闻稿件。
中俄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老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与董双森的传奇经历,在老飞行员孙女与董双森的儿女们中间、在黑龙江日报记者的笔下,延伸着、延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