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月24日电 19日上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宾县的鸟河乡久太村大架子屯,在村民的指点下,找到了“久太村卫生所”。走进去,左边的房间摆放着四个药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药品;右边的房间是诊室,四五个村民正等待医生诊治,惟一的一位医生正在向一名村民问诊。
他就是被国家卫生部评为2006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张继平,也是哈尔滨市2006年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医生。
放弃教鞭 背起药箱
今年43岁的张继平出生在一个乡村医生世家,1983年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两年后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5年的一天,张继平班上的一个学生突发阑尾炎。由于当时乡卫生院缺医少药,其贫困的父母没有钱把孩子送往城里的大医院,导致这名学生因败血症离开了人世。“学生的惨死,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这个孩子本应该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坐在课堂里,可就是因为农村缺少好的医生……每次上课,看到那个空着的座位,我的心就像被针刺了一样难受。”
张继平意识到农村更需要好医生。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健康成长,他毅然放下教鞭背起药箱,跟着父亲走上从医的道路。
从儿时起就随父亲行医的张继平,耳濡目染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但他深知自己的医学知识距离一名真正的医生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去上学。经过一年的复习,1986年张继平考取了宾县卫校。他说:“那时的我,就好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医学知识。每当疲倦时,我眼前就会浮现出那名学生的身影,这成为我学习的动力。”1988年卫校毕业后,经考核,他如愿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从此,在乡间崎岖的小路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个背着药箱的年轻人。
随叫随到的张医生
久太村地处偏僻,近4000名村民分散地住在十几个自然屯,屯与屯之间的距离最近的也要走上几里山路,花上半个多小时。但每次只要有村民找上门,张继平都随叫随到。无论白天黑夜、山高路远,他都会争分夺秒地赶往患者家,生怕慢了一秒钟,耽误了患者的治疗。
一天深夜,张继平接到邻村刘山屯张宝林的电话,说他的亲戚杨树兰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及呼吸困难症状……张继平放下电话就往外走。当时天正下着大雨,他顾不上披一件雨衣,拿一把雨伞,背上药箱骑上摩托车就往患者家赶。还没骑多远摩托车就陷进了泥坑里,无法前行。他顾不了太多,推起摩托车继续艰难前行。在到达患者家后,顾不上擦干雨水,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家属被深深感动,额外拿出200元钱表示谢意,被张继平婉言谢绝了。
1998年,松花江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粮田,严重污染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受灾地区连连发生肠道传染病。张继平主动请缨,找到村里和乡里领导,恳请带着自己购置的价值5000元的药品到灾区、疫区。在灾区,他一干就是20多天,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挨家挨户送药、指导村民净化水质。他在灾区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乡党委、乡政府的充分肯定,被批准在灾区加入中国共产党。
“没钱照样能看病”
张继平始终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土生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挣钱的艰辛,所以他常对来看病的乡亲说:“到我这儿,没钱也没关系,照样可以看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免费救助患者400余名,减免药费达3万余元。
记者采访时跟随张继平到村民夏玉凤家出诊,步行了40分钟才到达患者家。那是两间破旧的草房,屋内仅有几件简单的家具。看见张医生来了,夏玉凤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虽然话语含混不清,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夏玉凤对张医生的热情。夏玉凤的家人告诉记者,他们家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夏玉凤患有严重的类风湿,身体残疾、口齿不清。患脑中风后由于无钱医治,长期瘫痪在床。张继平听说后,主动上门为夏玉凤医治,无偿为她提供药品。其间,夏玉凤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着辍学,张继平听说后马上把学费送到夏玉凤家。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夏玉凤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张继平在救死扶伤同时,还不忘帮助一些急需帮助的人。每每遇到家庭贫困的患者,张继平总想伸出手帮一把。几年来,他还拿出了3万余元用来资助本村的贫困学生和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
在农村也能干一番事业
张继平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非常辛苦,而且从药品到医疗器械都必须自己准备,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他身边很多同龄的乡村医生都纷纷转行了,只有他一直坚持到现在。他坚信在最基层做一名普通医生,也可以大有作为。
张继平在久太村行医已经18年了,是附近年龄最大、开诊时间最长的医生,周围的乡亲都十分信任他,都说“他是俺们的好医生”。张继平说,很多人认为在农村做医生没有什么发展,都在寻找机会走出农村。其实并不是这样,一切事在人为。他现在的年收入可以达到4万余元,这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很高的收入。几年前,他也曾经有上调的机会,可是他觉得,他的事业就在那里,他熟悉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