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0日电 题:天道酬勤港岛掘得第一桶金
|
李鸥,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市青联委员。1967年生于哈尔滨,1987年赴日本东京国际大学国际贸易系学习,1991年定居香港。现任龙艺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感言: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的几年里,让我知道了市场经济是怎样运作的,理解了与国际接轨到底要接些什么,这些积累,后来都成为我创业的宝贵财富。
变革时代抓住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不久,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却又因为没有市场经济运作经验而充满变数。那时,香港面对刚刚打开的国内市场同样充满渴望,但对国内情况,包括一些最基本的运作程序和方式尚不十分了解。对个人而言,拥有外界的需求其实就是机遇,李鸥决定必须抓住它,并且顺应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步伐。
也许在外人眼中,李鸥所做的事业隔几年就要一大变,而且变化之大,令人瞠目。可李鸥觉得,自己仍然在享受着“专注”的乐趣,他把这份“专注”落实到所做的每一个项目上,并竭尽全力把它做好。一直关注着他发展的母亲说,现在回望,这种适应形势的选择是对的,让他得以发挥长处,做出贡献。
勤学苦干积累财富
1991年,毕业后的李鸥在香港一家电脑公司就职,按照香港职场惯例,新人都要从最基层做起,更何况他连一句广东话也不会。现实很快让李鸥认识到,这是块优胜劣汰的土地,这部按市场规律精确运转了近百年的大机器绝无同情怜悯可言,要么熟悉它掌握它,要么被它淘汰出局。他开始起早贪黑地跟着工人采购原料,熟悉流程,了解香港公司的运作经营,他没日没夜地驻守在海关填表报单,把进出口业务弄得一清二楚,他强迫自己不再说普通话,边听边记,从早到晚一句一词地学说广东话,很快李鸥做到了集团公司中国部经理。
李鸥说,香港的几年让我知道了市场经济是怎样运作的,理解了与国际接轨到底要接些什么,这些积累后来都成为我创业的“财富”。
独立创业顺应变化
家乡丰富的资源,成为李鸥创业的首选项目。李鸥说:“黑龙江的大豆、玉米质量世界一流,但都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还是几角钱一斤地卖原料,我把粮食深加工这个项目引进来,就是想把粮食的附加值提上去。”这个项目让李鸥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收获了家乡人的肯定和赞誉。
李鸥说,在市场万变的情况下,任何当初正确的抉择都有必须改变的可能,顺应了变化才可能赢,否则就可能输。李鸥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港华工具厂拥有现代化的厂房、掌握技术的工人、德国的订单、稳定的出口,这个实体开始时发展得非常顺畅。几年后,市场发生了变化,能源短缺、供电限量、钢材涨价……李鸥立即对工厂进行了调整,成功地规避了风险。
李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众多的年代,发挥优势、适应变化,在变化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也许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所必须面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