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英林出生于工人家庭,是家中的长子,从小品学兼优。1966年,高英林以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市第八中学。时隔40多年,高英林对那段高中生活仍记忆犹新。当时高三的师哥师姐们都在发奋学习,高英林也向往着走进梦中的清华园。正当高三学生努力备考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生们的生活被打乱了。1968年,高英林和同学们来到黑龙江省九三农场,成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的一名战士。
犁地垦荒,空荡荡的大地上留下了知青们辛勤的汗水。被分配到七连一排一班的高英林从一个不辨菽麦的书生成长为一个即使被扔在荒山里也能生存的人。由于他的学历较班里其他战士高,刚到一班便被委任为副班长。在部队生活中,高英林的管理才能得到了连队领导的肯定,他随后被提升为班长、排长。1976年,高英林被调到兵团卫生科,负责管理兵团10几个卫生所和卫生医院。
“1970年开始,兵团一部分下乡知青通过推荐进入了工农兵大学,我多希望我也能迈入大学校门。”高英林说。
1977年10月中旬的一天,高英林正在卫生科忙活着,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欢呼,看过去发现有的知青甚至哭着抱在了一起。这时,一名身穿蓝褂子的知青冲进卫生科,抓着高英林的手说,“我们可以回家了,国家恢复高考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高英林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当时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只觉得眼前一下子亮了,感觉自己离家近了。”
寒冷的冬天,高英林趁着午休或科室里没人时偷偷复习功课。12月考试那天,高英林走进了考场。4科考试结束后,走出考场的一刹那,高英林感到心沉甸甸的,荒废了10年的学业怎么能是一朝一夕就补上的。回到农场,高英林又开始了学习……
“对于我们来说,考大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一次失败不表示一辈子失败,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扭转局面。”高英林白天工作,晚上就和好朋友挤在卫生科的小屋里学习。课本都是到处收集的,没有指导老师,凭着执著、热情和毅力,1978年夏天,高英林再次走进高考考场。此时的高英林已是一个快要当父亲的人。1979年春天,高英林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机械专业的学生。
许多年后每次回忆起两度参加高考的日子,高英林都会感慨万千。
第一天进课堂,看着年纪比自己小的同学,高英林的心里还真有些别扭。但一想到能回到阔别已久的学堂,心里便充满了斗志。边照顾家庭和孩子,边读书,1982年,高英林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成为了哈尔滨搪瓷总厂的一名职工。为了多了解工厂加工工艺,他自学了整套工艺流程,成为厂里惟一一个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都精通的科员。3年后,他成了搪瓷厂分厂的厂长。2001年,哈尔滨搪瓷厂改制,很多人选择了买断工龄,下岗回家另觅出路。但高英林选择了竞聘,并成为了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的骨干力量。2003年,退休后的高英林被返聘回公司,继续管理生产,并带领技术人员研究新产品和新工艺。如今,年近六旬的高英林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
感悟高考,感悟人生,高英林告诉记者,“高考固然可以改变命运,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那就是永不放弃的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
□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