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5日电 题:再难也要供养女上大学———木兰县一对农民夫妇含辛茹苦抚养养女的故事
如果不是填报志愿,庞泰梅心中的秘密或许不会公开。
6月17日,是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的日子。这一天,木兰县高级中学考生庞泰梅将心中的秘密告诉了班主任。她不忍心再加重养父母的负担,希望老师帮她选一所学费最低的本科学校。
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谁也没发觉,庞泰梅是庞云亭、谢淑华夫妇抱养的女儿。
19年前,庞泰梅还在母腹中。重男轻女的父母商定,如果生下来是男孩儿就留在家里,如果是女孩儿就将她送人。
庞泰梅无法改变她的性别。出生的第17天,庞泰梅被送人了。
父母健在,她却成了孤儿。
抱养庞泰梅的人,是她的亲姨。
庞泰梅的养母叫谢淑华。那时,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再收养庞泰梅,对这个本不富裕的农家意味着什么,养父母的心里是清楚的。
一口奶、一口饭,庞泰梅在庞云亭、谢淑华夫妇的呵护下渐渐长大。尽管贫困的家境没有改变,但这件“贴身小棉袄儿”,也让庞家夫妇感到了生活的快乐。
庞泰梅一上学,就表现出较高的智商,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全班同学的前列。
3年前,她以优异成绩考上木兰县高级中学。对她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此时,养父母的家境也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
养母患有严重的冠心病、风湿症及肾结石,不但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年还要花不少钱看病。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养父一个人的肩上。57岁的庞云亭,又决定出去打工挣钱,好供庞泰梅上高中。
“如果不是为了供我上大学,爸爸就不用这么累地去打工。”庞泰梅心里清楚,她在木兰县城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养父用血汗挣来的。
这3年,养父给人家铲地、割稻子、打稻子,凡是农村有的活儿他都干到了,一年四季从没有停歇的时候。即使病了,他也只是买点儿便宜的药,顶一阵儿就过去了。
去年秋天,庞泰梅连着几天往家打电话都没人接。后来碰见村里人,才知道养父母一起住在山上干活去了,那天她哭了整整一宿。
庞泰梅知道,养父母拼命挣钱,就是要把她培养成人,走出贫困的小山村。
这次高考,庞泰梅以525分的成绩报考了哈师大呼兰学院。她说,与别的学校比,从木兰到呼兰路程最近,路费最低。
现在,庞泰梅在县城打工,每天能挣30元钱。养父在农村为人看地,每天也有15元收入。
尽管庞泰梅“昂贵”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但从来没有向贫困低头的庞云亭仍坚定地说:“不管有多难,我们都要供养女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