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昔日城市风景今朝尴尬求生 哈市公益性文化场馆何去何从
2007-07-13 11:03:3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省博物馆前,满眼是各式商业招牌,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杜怀宇 摄

    

昔日的哈尔滨青年宫被誉为青年人的精神殿堂,承载着许多人美好的记忆,如今已门庭冷落。杜怀宇 摄

   

文化场馆前,文化的味道,被商业气息掩盖。杜怀宇 摄

  东北网7月13日电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美术馆、哈尔滨市青年宫、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提起这些曾经耳熟能详文化场馆,老一辈人似乎还能记起它们昔日的辉煌与活力。而如今,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却日渐衰老、举步维艰……

  文化场馆之门面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座好的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旅游招牌,还可以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灿烂文化,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而设施一流的上海博物馆,更是上海市政府接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这样的贵宾的重要场所。那么,黑龙江省博物馆现状如何?11日,记者到省博物馆采访,看到这座欧式二层建筑下面,林立着金店、鞋店、服装店,各路商家的招牌一个比一个醒目,门面的公共汽车站人流如织……如果不是早知道这里有座博物馆,恐怕人们很难注意到这里还“藏着”一个博物馆吧!

  在博物馆的对面,是哈尔滨市北方剧场,它周边的附属建筑挤满了手机店、快餐店、酒吧、仓买、火锅城……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松花江边的哈尔滨市青年宫,看到的依然是各种醒目的招牌:模特学校、驾校、跆拳道、青年旅行社、艺术培训班……走进这座已经破败的建筑,记者看到陈旧的剧场里挂着几个醒目的“某净化水公司召开会议”的条幅……在江边遛弯的退休职工王大爷说,想当年,青年宫在哈尔滨特别有名气,与江上俱乐部交相辉映,成为松花江边靓丽的风景。而据记者了解,全盛时期的青年宫举办的美术班也特别有名,我省走出去的著名画家郑艺、纪连彬等都是在这里接受的美术启蒙……

  文化场馆之现状收复“失地”待时日

  公益性文化场馆将场地出租给商店、饭店和银行,这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吗?省文化厅法规处处长徐盛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属于对外公共文化场所范畴的所有场馆均不允许挪作他用。但这指的是主要功能区,其附属设施没有硬性规定,原则上不鼓励挪作他用,但也没有禁止。

  省博物馆馆长郑秀山说:“我们之所以将一些场地租给商家,说白了就是一个原因———经费不足。靠国家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根本不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目前省博物馆连征集文物、举办展览的经费都没有。”

  前几年,省美术馆也曾把租出去的场地收回,想多搞一些高规格的展览,提高美术馆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但由于每年的事业经费不足,美术馆虽然经过了一番努力地创业,但最终还是把场地租给了某银行。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说,其实美术馆若建成一流的,省里再扶植一下,是可以盈利的。目前国内最好的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仅门票一项每年就达到120万元。他们拥有许多专业策展人才,举办的很多高规格展览深受市民欢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国家即将出台的美术馆评定制度对投入、馆藏、设施、面积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凭我省美术馆的现状,很难达标。

  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市民普遍认为,公益性文化场馆将场地租给商家,说是“以商养文”,实际上“文”并没有被养大,反而被淹没在“商海”之中,削弱了其文化功能。

  文化场馆之管理遭遇尴尬难为继

  在记者采访的省内公益性文化场馆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当属哈尔滨市少年宫。记者11日到少年宫艺术中心采访时,该中心正在举办暑期少儿电影周公益活动,在10场免费放映的电影中,除了每场播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激励永远》系列,还有深受儿童喜爱的《别惹蚂蚁》、《马达加斯加》、《冰河世纪》、《加菲猫》等动画片。记者先以市民身份询问赠票情况,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记者亮明身份后,马上出来一位副经理刘培和,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中心的情况。

  刘培和说,哈市少年宫每年的寒暑假和六一等节假日,都要举办少儿免费看电影等公益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今年举办电影周的消息刚在媒体上公布,两天就发放了一大半的电影票,前来领取赠票的市民络绎不绝。

  长期举办公益性活动,少年宫艺术中心的经费从何而来?刘培和说,哈市少年宫为了贯彻国家“公益性文化场所要扩大对未成年人开放程度”的精神,将每年的财政拨款和少年宫的其他收入都倾斜到剧场这边,这些经费完全可以维持剧场的正常运转,让他们可以有精力举办更多的比赛、演出等文化活动。不过,刘培和也有他的苦恼。他说,每次少年宫举办免费的文化活动,都是场场爆满;但若是售票的文艺演出,即使票价低廉,观众依然寥寥无几。就说他们最近与省电视台少儿频道、哈市儿童艺术剧院联合举办的“暑期看优秀童话剧”活动,云集了卡通剧《皮诺丘历险记》、皮影戏《美猴王学艺》、儿童剧《秘密在脚下》等一些精品剧目,票价在15元左右,但是售票情况很不理想,首场演出观众不足200人。“慢慢来吧,家长们早晚要有这个意识的,市场也需要培育的过程。”刘培和说。

  与少年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文化场馆工作人员对观众的怠慢以及一张张面无表情的“扑克脸”。售票人员在观众询问票价和展览情况时,表现得极为冷漠,而相关单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现得差强人意。譬如记者将电话打到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询问“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和售票情况时,该单位负责人极不耐烦地说:“我们不能随便接受采访,必须到总工会的宣教部去了解情况。”记者强调:“我们是想了解工人文化宫与刘老根大舞台的合作有没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感受?能否给发展文化产业、活跃演出市场带来有益的启示?您作为一线的管理者,应该最有发言权吧?”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没啥感受!更不能跟记者瞎说。”

  文化场馆之服务走出困境当思“变”

  目前,我国一些现代化的博物馆在陈列方式上多姿多彩,文物不仅有咨询讲解,还有翔实的注解、语言翻译机,配套的科普读物。展厅里有大屏幕和舒适的座椅,循环播放文物专题片。有的博物馆还设有文物修复间、陶艺中心,供游人参观、动手操作,寓教于乐。而我省的博物馆文物陈列方式严重滞后,观众进展厅还是“看展览、听讲解”老一套,讲解员每隔半小时讲解一次。全部展厅的面积只有3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不过千余件。

  哈尔滨市青年宫副主任李晨向记者介绍说,青年宫近年来搞了不少公益性文化活动,如为下岗职工子女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针对未成年人举办的艺术讲座、与新闻媒体联合举办公益性声乐大赛等等,但因为他们属于“事业有收入补偿性拨款”单位,事业经费中有2/3需要自筹,所以完全举办公益性的活动还达不到。

  专家建言

  董鸿扬:区别对待公益性文化场馆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类完全公益性的文化场馆,应该属于国家和省里重点扶植的对象,必须保证其足够的投入和运转。

  我建议细分各种文化场馆,然后区别对待。譬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类完全公益性的文化场馆,应该属于国家和省里重点扶植的对象,必须保证其足够的投入和运转;还有一种是文化事业与企业性质交叉的单位,如影剧院、俱乐部、文化宫等,应该鼓励其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多搞一些文化类的经营活动;第三种是企业性质的单位,如演艺公司、文化创意公司、书店、音像店等等,就应该完全推向市场。

  张晓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场馆的发展”

  对于暂时没法盈利、扶植、壮大后就有可能盈利的大剧院、音乐厅,政府就应该先扶植,然后交给市场。

  我不主张“一刀切”,文化场馆要么完全“躺”在国家身上,养它“一辈子”;要么就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实在没法盈利的,如博物馆、图书馆,政府就要扶植;对于暂时没法盈利、扶植、壮大后就有可能盈利的,如大剧院、音乐厅,政府就应该先扶植,然后交给市场。这要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论证。特别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场馆的发展”。譬如一些地方政府投巨资兴建的美术馆,开始时不盈利,随着它举办的展览多了,开发的文化项目和产品多了,它就可能越来越好。

  吕韫风:根据实际情况,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坚持公益性服务,一方面尝试搞一些文化产业经营。完全消极等待和怨天尤人不是办法。

  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实需要政府投入,特别是公益性场馆,靠低廉的票价收入很难维持运转。但是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公益性文化场馆“吃不饱”的情况下,完全消极等待和怨天尤人也不是办法。我主张还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公益性服务,一方面尝试搞一些文化产业经营,譬如省博物馆以前引进的“海洋博物馆”、哈市工人文化宫引进的“刘老根大舞台”,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虽然他们在搞经营,但其文化功能并没有改变。毕竟,文化事业的发展是要靠文化产业作为强大推动力的。

  喻权中:公益性场馆“自己养活自己”要不得

  公益性场馆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城市文明与否、发达与否的标志。

  我认为让公益性场馆“自己养活自己”要不得,那样就改变了它的性质。过去,我们为了求生存、求温饱,把经济建设放在了第一位,迫不得已忽视了一些文化事业的建设。如今国家经济建设搞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该补上这一课。博物馆、美术馆这些公益性文化场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它的作用之大无需多言。而它们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城市文明与否、发达与否的标志。

  它山之石

  深圳:7家文化场馆“零门槛”

  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市少儿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3月1日起免收门票向社会开放。

  深圳围绕市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零门槛”,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深圳还针对市民的不同情况,量身打造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读书月、科普周、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深圳社科文化普及周,基础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公益文化活动,扩大了市民的受益面,使各种文化背景的市民,都能从中找到合自己“胃口”的文化服务。

  宁波:文化场馆“大众共享”

  宁波美术馆借鉴西方美术馆的作法,注重发挥美术馆的展览、教育职能,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日前开展的“大众共享”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日均访问人员已达1200人次。

  “大众共享”计划包括很多内容,如开设美术大讲台,在馆内进行学术报告,进社区和各县(市)区举办“馆藏精品欣赏讲座”,馆刊分送到市美协会员、各县(市)区文联和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手中,扩大读者面;积极推进青少年书画培训和考级工作,参加市内各项文化公益服务活动,把美术教育服务推向社会。而让普通美术爱好者的作品也有机会在宁波美术馆展出,是美术馆实施“大众共享”计划的重要部分,他们将展览推进到各县(市)区,计划每年各县(市)区来馆免费办一场展览,努力使美术馆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国际性和地域性、专业性和业余性相结合,充分体现美术馆艺术殿堂的功能。

  萧山:走文化场馆“国办民营”路

  没要政府一分钱补贴,连续四年赢利,2005年纯利润稳步上升到80万元,这是发生在浙江省一家区级公益文化场馆———萧山剧院的奇迹。

  在目前许多城市剧院建成后就陷入亏损境地、政府补贴每年以百万计的情况下,萧山剧院依靠“国办民营”新模式,走上了独立运转的健康道路。据介绍,经过公开招聘和私下考察,2002年初,杭州市萧山区政府将新建成的萧山剧院交由当地名气很大的开元旅业集团托管,成立了萧山剧院经营有限公司,合同一签3年。开元旅业集团的优势在于,有服务性行业的经验以及资产上亿元的雄厚实力。

  事实证明,政府放手“逼”出了萧山剧院的活力。四年来,萧山剧院组织各类演出300多场,其中包括奥地利维也纳管弦乐团新年音乐会、百老汇歌舞等高雅艺术精品。托管第一年即2002年就已赢利,到2005年,纯利润达到80万元。探求萧山剧院成功走上独立运转道路的原因,政府、企业以及剧院自身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公共文化设施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模式。

  萧山剧院独有两个“赢利优势”:剧院树立起以顾客为中心、优质服务的企业化经营理念。如为克服离市中心较远、观众看戏后回家的不便,萧山剧院安排了免费大巴把观众送回市区,因而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萧山剧院建立起市场经济下的运行模式,制定了周密的考核,包括营业收入、利润、工资额度、人员定编等指标。萧山剧院总经理李松明说:“政府补贴没有了,只重场租、不重开发,有团接团、无团等团的传统经营方式也一去不复返。”

  记者感言

  让公民尽享文化权利

  眼下,一些公共文化场馆离公众越来越远了。

  靠出租门面维持生计,以商养文,实际上成了以商养人。地盘没了,“文”已不复存在,养又从何说起。

  公益让位于逐利,文化的味道,被浓重的商业气息所掩盖。表象的背后,还有深层次原因。一些文化场馆文化设施陈旧,年久失修,靠文化公益活动,恐怕养不了一大家子人。包袱沉重,原有人才不断流失,新人才吸引不来,再加上内部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差,成了一部分文化场馆现状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没有商业来打劫,文化宫里的文化也剩不了多少。抢走文化宫“文化”的罪魁祸首,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关乎民生权利。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程度已经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

  6月16日,总书记胡锦涛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活动的载体,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人民的文化需求,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守护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有关部门应重新审视文化宫的性质和功能,出钱、出力、出政策,让公共文化场所真正姓“公”名“文”,而不能“以商养人”,一放了之。当然,文化场馆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在文化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勇于创新,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凤凰涅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