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3日电 媒体连续两篇关于“公交车冒黑烟污染环境”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很多市民致电,对于管理部门对“黑烟公交”的管理不力发表看法。在哈的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纷纷表示,治理“黑烟公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9日,记者再次走访哈市各条主要街路发现,“黑烟公交”依旧上路运行。
公交冒烟上路,管理部门失职
在哈市政府部门工作的林先生说,黑龙江日报关于公交车尾气污染环境的报道太及时了,“它不仅脏了城市脸,伤了百姓心,而且直接危害到百姓健康!”林先生家住道里区经纬二道街,每天2路、14路、110路、206路公交车都会从他家门前经过,这些车大都冒着黑烟,夏天根本就不敢开窗。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附近的居民,他也曾经向有关部门投诉过,但管理部门总说治理,问题却依旧存在。林先生说,哈尔滨正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能因为公交尾气污染一项指标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建设步伐。
市民孙先生说,现在哈尔滨很多公交线路都由企业承包,而这些企业为了谋取利润,不能做到对车辆的正常维护、及时检修和更新,每天让车辆超负荷运转,造成车辆老化严重,这就让公交车冒黑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重要的是,哈市本来有针对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的相关管理办法,为什么还能看到这么多污染源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肆意行驶?这说明相关管理部门没有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没有行使好百姓赋予他们的权力,这是他们管理上的失职。也正是由于有关部门不负责任的表现,才助长了‘毒瘤’的蔓延。”
民生问题,再难也要办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说,省报关于“公交车冒黑烟”的报道,非常客观地指出了目前哈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之后关于相关部门对于问题车辆查处的报道可以看出,相关管理部门不是不能管,也不是管不了。那为什么媒体一曝光,管理部门就能够做到严加查处,而没有人举报或者没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管理部门就可以任由这种现象存在和蔓延,这值得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思考。人力不足、设备不足、条件跟不上,不能成为个别管理部门管理缺位的借口和“挡箭牌”。如果市民每天因为公交车尾气污染环境而感到无奈,那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应该是一种悲哀。
过去,很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此类问题曾多次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今年,哈尔滨市提出创建“创业型城市”,这首先就要求政府部门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遇事不要总说“不行”,应该多说“怎样做才行”。治理公交尾气污染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政府部门不能总把“难”字挂在嘴上,应当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因为这是涉及民生的问题,再难的事情也要办。
“黑烟公交“损害的是全民利益
哈尔滨市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代所长王元庆认为,根治公交冒黑烟问题,政府部门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益,一个是观念。首先,政府没有理顺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政府部门为了减轻公交运营压力,部分线路走向市场,由企业经营,形成了公交线路经营形式复杂、一切以经济效益优先的现状。这造成了政府在监督力度上逐渐弱化,管起来就手软,将利益偏向于局部,而损伤了绝大部分群众的利益。
工作有了问题,政府部门一管就有畏难情绪,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因为管需要代价,需要成本,种种原因都会造成工作难。这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暴露出缺乏执政观念和执法观念的根本问题。因为工作难做,才需要政府去做。政府应当把管理转化为服务,把强制和处罚作为手段,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今天,保护环境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政府不应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得利一时,而影响后人。
新闻链接
哈尔滨“两会”聚焦尾气污染
记者在哈市政协提案处了解到,今年在哈尔滨市十一届一次政协会议上,很多委员就“公交尾气污染环境问题”递交了提案。
罗雁委员说,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无情”的杀手,其危害大、范围广不可忽视。目前,全国都在开展治理工作,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出台许多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哈尔滨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应该树立名城的风范,把汽车尾气治理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给来哈投资者、旅游者创造良好的环境,给市民以及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高宏委员说,环保问题是城市发展长远、长效之本,公交车冒黑烟,已经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应成为政府部门即刻着手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