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7日电 题:大气磅礴的北大荒精神--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六十周年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与国内其他的博物馆相比最为独特的地方:一面墙,一面人名墙,在这长达25米的铜墙上,刻下了12342个拓荒者的名字。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拓荒大军中的一部分,在长达60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5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把他们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块黑土地。
今天,当我们捧读这部人类荒原开拓最辉煌的史诗时,不仅为北大荒人所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而欢欣鼓舞,更为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而受到强烈的震撼!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的北大荒曾环境恶劣,所有的封建王朝和侵略者们只能成为荒原的匆匆过客,只有当共产党领导的以转复军人为主体的农垦战士,高举起艰苦奋斗的旗帜向这里英勇进军的时候,才使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原,第一次绽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7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莽莽荒原,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颗火种。
1955年,在王震将军亲自指挥下,铁道兵9个师近2万名官兵,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开赴北大荒;1958年,又有10万官兵进军北大荒;从1963年到1976年,先后有54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他们都为垦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勇于开拓
如果说开垦荒原,建房筑路,是北大荒第一次开发的话,那么,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则是北大荒的第二次开发,它依靠的仍然是勇于开拓的精神。
1978年,当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大地的时候,北大荒人率先选择了改革之路,以敢于否定、善于扬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毅然向“大锅饭”、“铁饭碗”告别,开始兴办“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
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他们先后引进韩国大和、香港宣威等国际知名企业,累计引资46.8亿元。目前,垦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主要农畜产品已出口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来,垦区已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其中2006年达到5.5亿美元。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成为北大荒人基本行为准则。开发北大荒,党和国家一开始就定位在粮食生产上,因此,60年来,北大荒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这一大局。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是比较效益低、自然风险大的弱质产业,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很低。许多地区开始弃耕弃粮,国家粮食机动调出量出现明显的缺口,在国家最需要粮食生产的时候,北大荒人勇敢地站了出来,1996年,垦区提前4年实现了上交50亿公斤商品粮的目标!
2006年垦区粮食总产达到226亿斤,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超过200亿斤,商品率近90%。垦区用占黑龙江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量占到全省的二分之一,占省际间可调配粮食的四分之一。
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最高的精神境界。在北大荒有一个雁窝岛,那是八五三农场的一个分场。岛上那3座墓碑,向人们讲述着北大荒人一代代前赴后继创业的悲壮故事。
第一个是1958年转业军人罗海荣,他在一次水上运油途中牺牲,终年只有26岁。为了照顾英雄的妻子,组织上把她送回四川老家,17年后,罗海荣的儿子又万里北上,来到雁窝岛,继承他父亲的事业。
第二个是1959年的山东支边青年张德信,为了抢修机车,被宝清河水吞没,当时他年仅22岁。
第三个是1969年从宁波下乡的女知青陈越玖,她来到北大荒后不幸身患癌症。1975年4月2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向党组织提出了唯一的请求是把骨灰送回雁窝岛。去世时,她年仅24岁。
60年过去了,无论是战争的硝烟、灾害的侵袭、内乱的冲击,都难以撼倒共产党人的光荣旗帜,都无法扼杀北大荒人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