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真情为尊师重教鼓与呼
2007-09-10 14:29: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宇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采访记者与本届乡村教师合影。

  东北网9月10日电 金秋九月,本报与乡村教师约会的日子又到了。

  伴随着第23个教师节的来临,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乡村教师奖”已经走到了第19个年头。

  19年来,每一个教师节本报都会把获奖教师请到省城来,请省领导为他们颁奖,拿出重要的版面发表他们的事迹,这已经成为我们报业集团一个喜庆的节日。时至今日,已有98位乡村教师的感人故事,从生活中走上报端。读过他们故事的人感慨万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乡村教师是国家许多重大政策的践行者,他们肩负着扫除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神圣使命,他们不懈努力,令全省100%的人口地区实现了“基本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他们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的艰巨任务,他们实行“农科教”相结合,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综合中学为基地,培训劳动力约110万人次。他们肩负着农村课改的重大职责,他们研习新教材,摸索素质教育的新方向,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农村的孩子们这样评价他们的老师:“老师白天像太阳,晚上像月亮,时时刻刻陪在我们身边。”他们不仅敬业、勤业、创业、乐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农村学生有无私的爱心、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有无悔的恒心。家境贫寒的学生遇到困难,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掏出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成绩出现问题,他们会毫不吝惜地拿出休息时间补课。虽然今天只有5位乡村教师获奖,但我们深知,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安于清贫、辛勤耕耘的乡村教师。

  19年来,乡村教师的故事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记者边学边写,我们的心同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乡村教师缺编制,我们急;乡村教师没有培训机会,我们急;农村孩子读不了书,我们急;农村校舍有危房,我们急……我们一次次拿起笔,用文字为这些可歌可赞的乡村教师、为亟须发展的农村教育鼓与呼。

  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

  乡村教师待遇越来越好。为了吸引和挽留优秀乡村教师,省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黑龙江省县域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工作的通知》。2006年全省有7000人获得奖励,奖金1400万元。在一些乡镇的学校收发室的记事板上,钉着乡村教师的工资条,记者从上面欣喜地看到了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改变。但是我们仍应看到,我省乡村教师的资源还处于相当匮乏的状态,我省目前共有乡村教师149357人,而农村中小学生则达到了18933331人。因此,有关部门还需适时调整农村学校的职工编制标准,解决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缺编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

  乡村教师培训机会越来越多。省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乡村教师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年大约会有1000人左右的农村骨干青年教师集中到省里培训,每个县还会组织教育专家和资深的任课教师在寒暑假到农村的学校做示范课。农村教师进名校,城市名师进乡村的交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5000余农村教师步入名校体验城市教学方法,2700余名大中城市教师先后赴边远贫困地区支援农村教育。

  令人欣慰的是——

  支教方式和人数越来越多。我省旨在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村村大学生计划从2005年开始特别增设了乡村教师这个培养方向,目前这个培养方向已招生1263人。我省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令人欣慰的是——

  教学环境越来越好。目前政府已将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十项利民行动”之中,专项部署、专项督办。2006年省政府一次性由省财政投资7.6亿元,吸引地方2.6亿元,彻底消灭了现存的D级危房113.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20.9万平方米。2007年,在中央补助7600万元基础上,省级财政又投入7600万元,建立了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现在,农村校舍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在塔河县鄂伦春十八站,学校因为办学条件好,已经成了与鄂伦春风情园一样的必去景点。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缺乏教育的农村将失去追赶的后劲和源泉。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是确保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今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乡村教师,用镜头定格他们在讲坛上辛劳的身影,用笔记下他们闪亮的人生故事,为推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倾尽我们所有的力量。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教师,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育才会实现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