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日增私车200辆 构建立体交通迫在眉睫
2007-09-18 11:09:4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 斌 杜怀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8日电 9月16日至22日,首届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城市车辆交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目前哈尔滨市的私家车正以每天约200辆的速度增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最多一天办理落户400台!”

  近日,哈尔滨市民孙女士买了辆新车,她兴奋地到市交警队车辆管理处办理落户手续时,发现那里的人太多了,排了一个下午没办完,第二天又去了一趟才完事。

  记者在哈市交警队车辆管理处办公室看到,还不到9时,来办手续的人就已排起了长队。据证照科副科长景波介绍,从2002年开始,私家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多,目前每天来给新车落户的约200辆左右,最多的一天办理了近400辆,大部分是私家车。“现在只要是一开门就有进来排队的,工作人员连上厕所都小跑着去!”

  由于业务量太大,交警部门在百强汽车城又专门派出一组警力为新车落户。12日车牌号开始用J号段,而一个号段只能用三个月左右,再开号段就得用三个英文字母了。

  新车越来越多,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交警部门介绍,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在主干街路如东西大直街、中山路、霁虹桥等道里和南岗地区,交通压力特别大。据哈市交警部门介绍,2006年哈尔滨新增机动车7万余辆,现在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8万余辆,市区约32万辆,其中私家车占70%左右。由于每天城市中都有“新手上路”,事故量也随之增加。

  私人买车正成燎原之势,去驾校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区内成规模的驾校有24家,另外还有一些驾训班。据绿岛驾校校长石璐介绍,最多的时候一期培训过四五百人,从1月1日到现在该校已培训了3300人,到年底还有7期,一年大概能培训5000人左右。另外,现在很多驾校普遍开展了针对拿到驾驶证,没有经过复杂路况的人进行的有证练车业务,也很火爆。石璐说,他们驾校的15台车每天都约得满满的。但也有人指出,目前个别驾校还不是很规范,要不然有证练车也不能这么火。

  越来越“没地儿停车”

  近日,市民耿先生正在为自己的“坐骑”犯愁。他上个月买了这台新车,可一个多月过去了,停车位的问题仍没有解决,耿先生说:自己家小区的地下停车位只有30多个,已经租满了,邻近的小区的车位也所剩无几。“车开起来是方便,可停在哪太让人头疼,走到哪停车位都少,有些繁华地段根本不敢去,晚上回家晚了,小区里也没了车位。”

  停车难,不仅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也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哈市交警队交通秩序处停车场管理科的夏强介绍,他们曾对全市停车场有过一个普查,车库加上设在道路上的停车位共有8.4万个,仅能满足当时车辆的27%,这几年停车位的发展已经远远跟不上车辆数量的增长,而有些建的比较早的小区由于规划方面的原因,根本就没有设停车位。目前,哈尔滨的停车位大多设置在单行道、路边、广场等,以往城市规划中对停车场的忽视如今已经变成了严重的现实难题。

  尤其是在一些老商业区里,停车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介绍,眼下政府已经意识到静态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在南岗区建设街上建了立体停车场,但现在还未投入使用,这是全市第一个商业化运作的停车场。在道里通江街、曼哈顿等地段都开始有意向要建地下停车库和立体停车楼,中央大街的地下停车场立体工程已经完工。

  夏强认为,在新建、改建建筑物时,应该配备停车场,但现在的比例非常小,而且没有强制性,应该制定配建标准并强制执行。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时,若发现开发商没有按规定的标准配建停车位,应强制开发商交纳一定的停车位异地建设费,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应该多做宣传。另外,哈尔滨市的停车场管理也无法可依。在1998年,哈市曾出台过《停车场管理办法暂行条例》,但在2004年被废止了,很多地方占个地方就成了停车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

  50万只“小烟囱”熏脏城市

  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源,绿色环保出行渐入人心,但从目前来看,真正要做到“绿色”,还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哈尔滨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副调研员马俊杰介绍,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量越来越大。每1000辆车会排出一氧化碳3000千克,碳氢化合物200—400千克,氮氧化合物在50—150千克。目前哈市有十多个汽车尾气检测站,每年都有汽车尾气不合格的现象,首检达标的合格率在90%左右,检查尾气超标的,限期治理,到有二级以上资质的修配厂维修,修完再回检测站复检。

  环保部门介绍,哈尔滨以前是煤烟型污染,现在已转为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加重。马俊杰说,汽车在启动和加速时尾气排放量最大,所以交通越不顺畅尾气污染越严重。现在规定没有取得尾气达标标志不能上路,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采取的是定期检测,即年检;同时工作人员也进行不定期检测和抽查,如对停放地或上路的车辆检查,发现有超标的拍照取证,回来调完车号再通知车主,但也有通知完车主不来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环保部门也没有办法,因立法没有跟上,而且这也不是环保部门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对此很无奈。

  专家:政府应重点发展公共交通

  机动车越来越多,城市已难堪重负,怎么办?

  “哈尔滨市的购车增长率在40%左右,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许多城市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深圳每天新增车辆在500~800辆,对于私家车的增长不能简单的限制,应该是人性化的管理。”哈工大交通学院教授刘景星说,“目前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公共交通,发展公交,可以引进一些豪华公交车,目前哈尔滨市的公交车只占公共交通的三成多,还远远不够。宏观的调控解决不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哈工大交通学院交通运输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亚平也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去堵,只能疏导,进行适当的调控。他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不是简单的路容扩建,道路扩建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是进行道路扩容,而是建设交通工程,重视交通的管理和控制,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来加强公共交通。现在最期盼的就是交通设施越完善越好,哈尔滨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立体的交通模式,快速的公交系统不仅仅是公共汽车,还有出租车、轻轨、地铁等。如美国的地铁和公共汽车换乘点是一个楼,非常方便。目前哈尔滨市快速的公交系统还没有成规模,没有从全盘去考虑,这与最初的规划有关。

  近日,建设部官员针对目前中国私家轿车增长迅速的情况提出,政府不会简单阻止家用汽车的增长,但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代价。张亚平教授认为,美国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就鼓励小排量汽车,排放量大的车通过收管理费、停车费等来解决,而且鼓励合乘。在美国,有HOV高载客率车道,车内的人数2个人以上就可以走这个专用道,这样每天可以减少一半的车辆。而且还规定,可占用高载客率专用车道的车辆必须满足低排放。这些作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习。

  张亚平教授认为,路网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长,车辆的保有量应该有一个临界点,但到底能容纳多少辆车还不好统算,城市迟早要面临车辆饱和问题,政府应该早做规划,未雨绸缪。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