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1月5日电 纵观已全面完工的2006-2007年度哈尔滨城建重点工程项目,记者从中真切感受到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创建现代文明城市的长远目标已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和谐施政方针、战略,更拉近了政府与百姓间的亲和关系!
无论是多功能大型路桥建设,还是老城区交通主干道的路网改造,或是中心城市的特色景观,还有让车辆、行人出行更加便捷的过街地下通道和奇美造型的过街天桥……总之,如此骄人可喜的建设成果,让老百姓瞧在眼里,乐在心里;更由衷感激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城建工作的指导和执行部门、感激奋战在“为民工程”一线的指挥者和全体同志!
诚然,作为普通市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拍下眼前这美好的一切,握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的所见所闻。
小通道变成大马路
采萃撷英篇
——
A、
这是一条历史久远的老街。早在沙俄入侵中国时就已形成街路。它是用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和不规则的石灰岩石块铺砌而成的,是专为“莫斯科兵营”行驶坦克车用的狭窄通道。解放后,这条见证历史的小街几经修缮、演变,终成今天的样子——一条已初步形成的永久性、具备一定规格的大道。
改造这条新路,不仅大大提高二环路的交通承载能力,缓解新阳路、建国街和西大直街日趋饱和的交通压力,更对进一步完善道里区路网体系、改善区域交通环境,便利公企和个人出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条“亲民之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市民反响热烈:
83岁的老妈妈动容地说:“俺在这儿住了70多年,做梦也想不到抚顺街能变成今天这么漂亮!”
一位市民说:“过去我接送女儿上放学,每天都提着心。这回好了,马路变宽了,我不再为孩子过马路而担心了。”
91路公交车司机孙姓师傅说:“以前,这里车多、人多、路又窄,有时一堵就十几分钟。现在好了,上下道分得清、人车分道而行,开起车来,我这心里特敞亮!”
美丽的过街天桥
锦上添花篇
——
B、
古人把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的先人谥为神明,为“修桥铺路的贤人”树碑立传。古往今来,人们把这至高无上的美德,代代相传,继承光大。如今,竟有人把惠及芸芸众生,荫及子孙后代的路桥修到了天上,这是何等的伟业!事虽小,却造福你我他,这怎么不叫人为之崇尚而竖起一座众口合一的“口碑”?
作为市民,我们希望政府把今后的事情办得更好、做得更圆满!
土街背巷变新貌
今昔比照篇
——
C、
上面是几条土街背巷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
这仅是2006-2007年度哈尔滨市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为民工程”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深知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历史欠账,但只要我们党、政领导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惦记着我们普通百姓吃、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就一定能解决好。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
情丝篇
——
D、
道外二十道街松花江大桥工程系哈市城建项目重中之重的特大工程。6月10日,该地区拆迁工程正式启动。这里应搬迁居民1338户,仅用40天就搬迁完毕。
究其原因,一是拆迁政策好;二是老百姓不给政府出难题、觉悟高;三是工程建设部门和政府通力协办,赢得动迁户的爱戴和信任,真真切切地体现出人性化和谐拆迁的惠民政策。
仅用177天、不足4000小时,在中央步行街与北环友谊路交汇的十字街头,竟然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地下宫殿式的过街通道。
在中央大街和防洪纪念塔之间建一条过街通道,是老哈尔滨人几十年的夙愿,今天梦想成真,这如何不叫人心绪难平、浮想连绵……
想当初,1957年抗洪胜利后,我们的老市长吕其恩同志就曾说过:“建一座抗洪胜利纪念碑(塔)吧!给哈尔滨的后人留点念想儿……”随后,这座纪念塔拔地而起,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50年过去,在防洪纪念塔和中央大街之间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相信,再过50年,这条过街通道必将成为人们怀念过去的情结……
10月16日,中央大街友谊路地下通道启用当天,据检测,平日车流、人流高峰时,该路段噪音峰值高达3位数,现今仅在50到60分贝以下;平日里那种“混声交响曲”中的汽车鸣笛声,游人喧哗的嘈杂声,交通民警与交通协管员的喊话声,还有那限制人们和车辆行走的、指挥交通的信号指示灯的铃声……随着地下通道的通行而慢慢散去。
友谊路上,交通秩序井然。行人穿过地下通道的脚步,比往日里显得更加悠闲、更加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