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16日电 日前,动力区大庆路街道办从亲民超市挑选27件新棉衣,送到旭升小学的农民工子弟手中。这只是动力区“亲民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02年开始,扶危助困的“亲民工程”启动,三年来,扶贫工作不仅“输血”而且“造血”,成功将贫困解决在社区。
近年来,动力全区下岗失业人员达3万余人。2002年,动力区启动了以“亲民送温暖、爱民办实事、助民解难题、安民保平安、利民奔小康”为主题的亲民工程,区各职能部门联手构筑起六大救助平台。
区、街道和社区建立了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区政府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13个街镇和43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站。三级劳动保障平台随时公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并对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他们就业。仅今年,该区为221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442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817余人。
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平台。对城镇人均月收入低于200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800元的贫困人口进行分类动态管理,凡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口均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区2.1万名低保对象按期足额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金。
建立了残疾人救助平台。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面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全区8000余名残疾人中,2/3有劳动能力的都得到就业安置,1745名需要救助的困难残疾人通过“结对子”等办法,得到社会各界志愿者的帮助。
建立了孤困儿童救助平台。动力区建立了爱心助学专项基金,区教育局与74所学校签订了“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责任状,全区1000多名面临失学的孤困儿童得到了就学保障。
建成优抚对象帮扶平台。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帮助95名优抚对象解决了住房难题,农村优抚对象全部住上了砖瓦房。
300万元的亲民救助基金设立了贫困群众救助平台,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了10个老年之家服务中心,60多个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助老服务机构,在21个社区建立了星光老年服务站,总面积已达70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辖区内的低保对象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到亲民超市领取衣被和米面油等救助物资,2万多名贫困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此外,该区今年还启动实施了3项惠民措施。对全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的单纯性肺结核患者实行全额医疗救助;对区内贫困的先天性唇裂患者实行全额医疗救助;为全区1200名未参加校园平安保险的贫困学生缴纳保险金,使这些学生在受伤或患病时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