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图为张晓天在元旦前又给张志财家送来豆油等副食品。
东北网1月2日电 “帮他们找出路是一种社会责任。”从1997年创办塑料厂开始,阿城区居民张晓天就致力于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实现就业。目前,在他的建筑公司里除技术人员外,工人几乎都是“刑释解教”人员,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过着安宁的日子。他担任经理的阿城区建筑总公司第十四分公司,被司法部门列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培训基地。
1983年,年轻气盛的张晓天在争斗中将人致伤,被判刑入狱5年。
1990年,张晓天为制止一起抢劫事件,被歹徒刺成胸腹部联合损伤,在医院里抢救了两个多月,花掉医药费4万多元。由于案件没破,张晓天的“见义勇为”无法确定,经济补偿自然也无从谈起。
没有经济来源又身负重债,张晓天自己找到“整钱”的办法。1991年末,张晓天因为盗窃“二进宫”。
再次出狱,张晓天人生中最珍贵的十年像风一样消逝了。面对苍老的双亲,他发誓:“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再干违法的事儿。”
张晓天南下倒服装,吃苦受累但腰包渐鼓。1997年,张晓天回到阿城区,“磕倒”出全部家底,办起了一个小型塑料厂。从办厂的那天起,张晓天就决定招收“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让他们有饭吃能养家,别再因为没出路而再次犯罪。
袁志南(化名)曾因抢劫而被劳动教养,张晓天第一个把他招到厂里,让他专门负责办理各项手续。袁志南的管理才能慢慢被张晓天认可,又把他提为副厂长直至建筑公司副经理。
柳春(化名)曾先后被劳动教养和判刑,长期找不到工作。2004年,张晓天将他招进塑料厂。柳春聪明能干,按计件工资,他多时能开2000多元,即使没活儿了,也能在厂里拿到300元左右的最低“保障工资”。柳春坦言,他们这些“刑释解教”人员,要是没有收入,真就像炸弹一样,随时随地都可能炸响,他甚至保证不了自己能否“三进宫”。
宁伟是张晓天同学,两次入狱长达15年,出狱后成为“三无”人员(无家、无业、无收入)。
张晓天先跟老妈、再和妻子商量,让宁伟白天到家里吃饭,晚上给他10块钱去澡堂子住宿,连过年都没有例外。后来,张晓天把宁伟安排在建筑公司干活儿。就是这个让张晓天费尽心思的人,最后还是因为斗殴而“三进宫”,又被判刑入狱十年。送别宁伟那天,张晓天长叹:“人生一世,多也不过三个二十五年!”
如果说招收“两放”人员就业,能为张晓天创造出“利润”,张晓天的公司因此可以得到税收优惠的话,那么,张晓天照顾张志财则是完全的付出。
张志财因为诈骗罪被判刑五年,在狱中施工时头部负重伤,丧失劳动能力,尽管他们全家已纳入“低保”,但因为妻子没工作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张志财的生活异常困难。从2003年到现在,张晓天就一直资助张志财,从柴米油盐到孩子学费。张晓天说,孩子是张志财最后的希望,一定要帮助他们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