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社区养老”孤军奋战力不从心 叫好声中惨淡经营
2008-01-04 14:02:2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尹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4日电 从2005年开始,哈尔滨市已迈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养老问题以及如何养老,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养老开始逐步向社会化养老方式转变,其中,社区养老这一新型模式以其地缘优势和价格优势,逐渐被老人们所接受。然而,它还没形成规模,就遭遇了初始阶段的瓶颈,虽然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多数社区养老机构却在惨淡中经营。

  叶落归根 社区养老优势渐显

  人到老年后,地缘文化观念更加浓厚,左邻右舍的情感维系更为重要,老年人一般都乐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而哈尔滨市一些大型养老机构地处偏远,老年人一去难返,家人探望十分不便。在走访中,家住南岗区教化小区的赵宏淑大娘就表达出了对社区养老的偏爱,“住在这里,就图离家近,费用能接受,儿女来看还方便。”老人的想法代表了一个群体的需求,也预示着社区养老时代即将到来。

  社区养老,就是利用其特有的管理职权和地缘优势,便于让生活在社区内的老人享受其养老的社会福利。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度过,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上比其他群体更多依赖社区。因此,老年人成为社区服务的最大受益者,社区养老将为老年人解决物质供养、生活资料、卫生健康、精神安慰等问题。而对那些无经济能力买高价服务和进各类福利院、老年公寓的老人,从他们生活的社区也能得到关怀和帮助。因此,社区养老是现阶段一种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

  孤军奋战 社区养老力不从心

  李春华算得上是哈尔滨市社区养老的第一人,两年前,她从南方城市取经回来,开办了“春华德善”老年公寓,因为口碑好,她又先后开办了分店。虽然是社区养老中的成功人士,很多人还慕名而来登门取经,但李春华坦言,自己作为个体,渐渐感觉力不从心。“社区养老越来越热,很多人认可这是个前景好的‘朝阳产业’,但又是个弱质产业,单靠自己很难提高档次。”

  相关资料显示,哈尔滨现有3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养老机构,床位不足1600张。全市有正规执照的养老机构107家,总床位也只有5800张,而全市有近6万生活不能自理和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总体上是供不应求。而在记者走访中发现,不少民办养老机构没办多久就关门歇业,坚持下来的也多是惨淡经营。李春华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以“春华德善”为例,每年都要对设施更新换代,养老机构本身就是微利经营,这笔费用年年压身。她说,上海的民办养老两年前就拿到床位补贴了,可哈尔滨市却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也限制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专家建议 社区养老多方扶植

  针对哈尔滨市社区养老的一些现状,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姜鸥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并就此提出建议:

  一、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目前,哈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街道、社区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社区规划。

  二、政府应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的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三、支持兴办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哈市应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积极开展老年人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家庭业务,并将有计划地在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课程。

  四、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民办公助”补贴。对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除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用燃气等方面与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外,按照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补贴。

  五、由于社区服务这支队伍几乎没有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训练,其服务技术难以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要。政府部门应该有引导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状况发展的职能,政策对社区服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