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9日电 2007年12月26日,连接呼兰区与哈尔滨市中心的公交551、552路“大站快车”开通,使呼兰老城区市民盼望已久的与市中心区之间的直达出行、快速出行成为现实。
票价降低候车时间缩短市民感受出行实惠便捷
在去往呼兰区的公交车上,市民卢国仁对记者说:“我在哈尔滨市上班,以前乘长途客车每月花费300余元,现在票价降低了,估计每月少花100元。”在哈尔滨市人和地下商业街上班的呼兰区居民夏女士以前为了降低往返路费,办了火车通勤票,一周以来,她乘551路公交车上下班,感觉费用跟火车通勤差不了多少。
记者了解到,连接呼兰区与哈尔滨市中心的公交551路全程共设6站,全程票价为5元,分区点以内为3元。末车冬季17时20分,夏季18时;552路全程共设5站,末车冬季18时20分,夏季19时20分。
4日16时,从哈市中心去呼兰区的乘客自觉排队。
以前呼——哈长途客车必须等上满29人后才发车,改造成公交车后,行车间隔为5~6分钟,候车者上车后就开车,节省了时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乘客对“长途”变“公交”表示满意。据了解,以往呼——哈长途客运车日均运载乘客5000多人次,目前日均运载乘客6500多人次。
车厢没扶手上下一个门长途车型不符公交要求
4日15时,记者在哈尔滨火车站前乘上了开往呼兰区的551路公交车。这辆公交车车型为29座的金龙大巴,在起点发车时,座位上坐满了乘客,过道里也站满了乘客。记者看到,车厢内过道只能容一人通过,因为没有扶手,站在过道里的乘客只能把住椅背保持身体平衡。这辆车只有前门,中途停在站点时,坐在后排的乘客费力地挤到前门下车。
15时30分记者在学院路下车,返回时乘坐的是另一辆驶向哈尔滨市区的551路公交车。这站是从呼兰区开来的第二站,记者上车时看到过道站满了乘客,虽然乘客数量已达40余人,但是司机手边的“客流表”上记录的乘客量却是“29人”。因驾驶员位置没有围挡起来,上下车乘客往往磕绊在驾驶员变挡杆上。这辆车的车型为江淮JAC客车,车厢内也没有扶手、栏杆等,过道狭窄,上下车乘客走一个门。
车里没有扶手,站着的乘客只能把着座椅背。
经常往来于市区、呼兰区之间的李先生认为用金龙客车当公交车存在问题:“长途车和公交车首先车型就不一样,公交车应有上车门、下车门,过道宽,最重要的是要有扶手,而目前551、552路车都达不到公交车的规定。”个体经营者陈琛说:“以往长途客车不允许超员,现在变成公交车了,很多乘客都站在过道里,一旦出现刹车等情况,没有扶手很危险。”
长途公交需向市区公交看齐
记者了解到,呼兰撤县建区后,呼兰区市民一直呼吁开通公交车。呼兰区交通局的工作人员早在2004年2月就向哈尔滨市交通局提出辟建公交车的申请,当时面临着路途太长(20余公里)等难题。哈尔滨市公共交通管理处林科长说,从呼兰建区以来我们就一直为辟建公交线路反复调研,但存在很多困难,其中包括人员如何归属以及行业如何衔接等问题。目前从各行业衔接进度来看,公交行业是“先行”的,551、552路公交车的开通给呼兰区居民带来了实惠和便利。
至于乘客反映的过道窄、车厢内没有扶手等问题,林科长说,551、552路公交车使用的是金龙空调大巴,因为内有空调设备,所以无法改造增加扶手、栏杆等。他还说,551、552路公交车有个特点,就是每天上午从呼兰方向上车的乘客较多,下午从市中心上车去呼兰的乘客较多。为了调节客流,车队下午都要从呼兰发空车到市中心,有时为了满足去呼兰区方向乘客的需要,机动地延长末车发车时间。
哈尔滨市公共交通管理处负责人说,今后长途公交力争在服务标准、服务功能上向市区公交车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