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政务政策图片
搜 索
幸福生活 我们这三十年
2008-01-14 15:44:1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郑学清 张 亮 陈 南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 2007年——前身是马家沟机场的哈尔滨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了哈尔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代表,龙塔等标志性建筑一座接一座,当年荒凉的机场已经被人们所遗忘。

 
【图片说明】2003年——红博世纪广场。距离北京油画人体艺术展15年的时间,人体彩绘步入了哈市的商场。身着“三点式”的模特们成了画板,在公共场所展出,吸引很多人驻足却波澜不惊。
 
【图片说明】2006年——我市某大型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市民可以随心选购。
 
【图片说明】2007年——道里区江海证券营业部。中国股市创下了历史最高点:6124.04。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股市在近年来连创佳绩。“赚钱了!赚钱了!”赚得盆满钵溢的股民们,一同分享中国经济的丰硕果实。
 
【图片说明】2005年——手机成了寻常物,这一年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发送高达数百亿条。
 
【图片说明】1988年——包括我市市民在内的全国22万人参观了在北京举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展”。走出思想的禁锢,人们的审美意识在犹豫和议论中,逐步走向开放与多元。资料片
 
【图片说明】1983年——道外区承德广场。那时汽车在人们心中只是墙上一幅画。
 
【图片说明】1994年——道里区红霞街。被称做“大哥大”的手提电话每部售价达几万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图片说明】1981年——哈一百商场电视柜台前,很多市民细心选购。
 
【图片说明】1982年——道里区八杂市。计划经济下,排着队买刀鱼的百姓们。
 
【图片说明】1990年——哈尔滨最为著名的棚户区之一——道里区抚顺街地包小市,以其居住条件差、治安环境乱而闻名。

  东北网1月14日电 2008,改革开放“三十而立”。

  30年,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不断跨越,百姓梦想实现。

  30年,中国速度,世界瞩目。

  从肉票、布票到冰箱、彩电,从一封家书到互联网上的视频聊天,从骑自行车到自驾车旅游,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从公派精英出国到全民自主留学……30年,让百姓眼中许许多多“不可能的事儿”都变成了真实而鲜活的现实生活。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百姓生活“提质”、城市发展“提速”的进程,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共同奋斗的历史。

  那么,就让我们铺展开30年来的城市民生账单,追寻普通百姓平常而富有激情的生活轨迹,通过一组组翔实的数字,来共同见证与感受改革开放带给城市的日新月异与百姓生活的和谐安康。

  经济增速:

  GDP比肩

  “中等发达国家”

  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GDP最有说服力。GDP的快速增长,印证着哈尔滨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哈尔滨市人均GDP只有298美元,而到2007年已突破3000美元,哈尔滨市GDP超过2400亿元。30年人均GDP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超过10%,意味着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财富的聚集越来越快。

  经济专家的解读令人兴奋:按国际惯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表明哈尔滨市经济实力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发展的基础更坚实。

  由“计划”到“市场”,改革开放之手“操纵”着所有制结构之变:当年单兵作战的“个体户”,如今成为用创业拉动就业、助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07年底,哈尔滨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彰显着城市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的效率与活力越来越强。

  对外开放,融入世界,这样一组数字显示着哈尔滨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截至2007年,哈尔滨市已有4000多个产品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哈尔滨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54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4亿美元,世界500强在哈尔滨市投资设立企业达到20家。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6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仅2007年春节、“五一”、“十一”等3个黄金周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就达22.72亿元,吸引国内外嘉宾408万人次。

  实力与活力决定竞争力。2007年底哈尔滨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27位,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列第三位,在十佳宜游城市中列第八位,入选中国最美丽城市、最安全城市榜。

  小康升级:

  物质丰沛精神富足

  “万元户”这一当年令人艳羡的“大款”代名词,如今早已成过时的历史。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1978年,哈尔滨市居民年人均收入仅为294元,到2007年已达12772元;人均年储蓄也由有统计年份的289元增加到现在的28600元。入股市、买基金,百姓投资理财的道儿越来越多了。

  钱袋子鼓起来了,恩格尔系数却降下来了。“吃了吗”这句过去的见面语现在很少能听到了。哈尔滨市恩格尔系数(即用于食品上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由改革初期的58.2%降至2007年的35.3%,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它的下降,说明生活水平的提升。由吃饱到吃好,如今追求纯净、健康、自然的饮食习惯成为现代人的时尚。告别了油盐糖肉油凭票买、每人每月细粮定量的捉襟见肘的年代,如今绿色放心肉、无公害蔬菜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30年来,年轻人结婚置办的“三大件”也在悄然变化———最初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后来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如今已变成了汽车、房子……改革初期哈尔滨市居民耐用品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13种,如今已提高到40余种,缝纫机、收录机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电脑、空调等大件进入居民家。截至2006年,全市城市移动电话用户442万部,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已达213.8万户。

  “过去比房子、比家电,这两年比谁家出门走得远”,物质生活富足了,百姓更注重文化和精神消费。消遣消遣,开开眼界,近几年哈尔滨市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高倍增长,黄金周期间外出旅游人数逐年递增。外出消遣,开开眼界,文化消费成为时尚……小康,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嬗变。

  民生普惠:

  完善制度保障发展

  由“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30年间,黑龙江省高考录取比例从29:1提高至1.2:1,各高校在黑龙江省录取人数30年增加了25倍,高等教育提前10年实现了“大众化”。从1977年到2007年,黑龙江省高校由20所增加到65所,全省共有400多万人报名参加高考。1978年高校招生数7230人,2007年增至19万余人,“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高素质人才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从危棚房、筒子楼到五全房、复式房,吊铺、火炕、点炉子、倒泔水、老房子一住一辈子已经成为历史。1978年,哈尔滨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为3平方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哈尔滨市开始推行住房商品化。仅仅几年过去,至200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增至17平方米。政府又及时出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针对困难等特殊群体的住房保障机制。与此同时,住房装修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大,人们有意识地把文化、审美及个性融进装修中,对住房的需求升级为精神追求与视觉享受。今天,人们不仅居者有其屋,并且有大屋、有好屋。

  生病时高额的医药费有地儿报销,失业后政府能帮助扶上岗,退休后按时按点儿领养老金,家庭遭遇变故时社会有救济……百姓担忧的民生大事如今都有了保障。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险应保尽保。日子越过越有底,也更有盼头。

  城市扩容:

  生态家园充满活力

  30年间,哈尔滨城市版图在扩充。2004年和2006年,哈尔滨市经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哈市城区面积由过去的1660平方公里扩增至708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增加4.3倍,城市人口由782万增至980万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构筑了适应长远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新格局。

  “城市越变越大,路可是越变越短”,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相继实施了“八路五桥”、“九路九桥”、“五路十桥”等一批构筑城市现代化基础的路桥重点工程,建成了城市二环快速干道、机场高速公路。改造了三大动力路、先锋路、中山路等一批城区主干道和南直桥、文昌桥等60余座立交桥。截至2006年末,全市市区拥有铺装道路长度1305.9公里,是1978年的3.3倍,拥有桥梁258座,是1978年的7.8倍。投资53亿元建设了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已有124.8万人喝上磨盘山优质水。

  “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洁净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2%,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0%,市区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哈尔滨人正生活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中。

  1978至2008,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历程。这30年,是国家发生天翻地覆的30年,是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30年,也是我们每个家庭与个人生活命运发生根本变化的30年。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实力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市民精神文明提升、物质生活实惠增多、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我们身边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发生“质”的飞跃。

  为迎接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大型文图系列报道,从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点滴生活入手,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折射一座城市与百姓生活的变迁,以此来鼓舞全市人民戮力同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踏上新的征程,创造明天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