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2日电 冬日清晨,海林市长汀镇古塔村胜利屯民宅上,一溜戴着“帽子”的烟囱飘出袅袅炊烟,像村庄一觉醒来,舒舒服服地呵了口气。看到那些烟囱上的“帽子”,站在村头的朱武权,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朱武权指着自己发明的烟囱“帽子”十分自豪
“戴帽”灵感来自生活
朱武权今年二十出头,打小他就知道,为把炕煨热些,父母得半夜爬起来,到院里取柴添火。可天不亮炕又冷下来,身下铺两层褥子还是凉的。
初中刚毕业,他开始随父母下田干活。一有时间,他就琢磨这事儿,他发现烟囱上盖块木板,能防止寒风把灶堂里的热气抽走。这招儿管用却麻烦。赶上大风天,木板上压了东西,也常被大风掀掉。特别是冬天登高爬梯,不安全。经过反复琢磨,朱武权心里渐渐有了亮,他想给烟囱安个自如摘下又牢固的“帽子”,用时戴上,不用时摘下来。
每一件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所需。朱武权兴奋地抓住了这个灵感,可他不知道,灵感与现实还有好长一段路等着他。
学好手艺研制“帽子”
有了好思路,朱武权想学做烟囱的“帽子”。2006年朱武权揣上6000元钱,只身到哈尔滨市一家工厂,当起了铁艺加工学徒工。
学习电焊焊接技术时,为了能够看清焊点,朱武权在眼睛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观察师傅手中焊枪焊接的轨迹和要领。到了晚上,两只眼睛针扎般痛痒难忍,手一揉,立刻像揉进了几颗沙子,更加刺痛难当。第二天,朱武权又瞪着兔子般的红眼,第一个来到工厂,接着看接着学。
半个月过后,朱武权能帮师傅打下手了。学徒一个月后,朱武权不但赚回自己的学费,还多挣了100多元。
学徒期间,每天朱武权都赶在师傅上班之前,准备好工具和加工材料。他抓住点滴时间,四处寻找制作烟囱“帽子”所需的配件:电机、控制开关、钢丝拉线、切割锯、电钻、薄铁板、细螺丝……两个多月后,朱武权出徒了。厂领导很赏识他的这股钻劲儿,执意要把他留下来,月薪1500元打底儿,年终还有奖金,但没有动摇朱武权回家研制烟囱“帽子”的决心。
2007年1月份,背着四处搜罗的“宝贝”,他登上了返乡的列车。
新发明让村民受益
朱武权把自家厨房开辟出来当操作间。地上,是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半成品和一台自制的简易加工设备。
那阵子,每隔三五天,朱武权就爬到自家房顶安装刚做出来的烟囱“帽子”。次数多了,房上的瓦片,不少被他踩碎了。父母又心疼儿子,又心疼房子,可两位善良的老人,没说一句为难的话,默默地给儿子做好一日三餐。
半年过去了。朱武权研制成功第一个电动烟囱“帽儿”,可是因成本高、耗电,村民不买他的账。手中仅有的6000元钱已经花个精光。他说:“别人都在往手里抓钱,我却往外扔钱。”
骨子里的那股韧劲上来了。 2007年6月初,他到镇里找了份修路的活儿,苦干三个月,赚回4000元辛苦钱。这次他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干就是一两个通宵。2007年11月上旬,一个简易实用的烟囱“帽子”诞生了。经过实验,烟囱戴上“帽子”后,火炕保温时间可延长4至5小时,每天能节省两三捆秸秆,一冬下来,一家至少可以省下200多元的开销,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现在,胜利屯已有10多户村民,给自家烟囱戴上了这种“帽子”,村民谭守财说:“有了它,再不用半夜起来添火,后半夜睡凉炕了,朱武权还真行,为乡亲们做了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