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最大"马市"见证哈埠历史 记者探访"清河湾"棚户区
2008-02-25 06:42:5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世义 王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5日电 “清河湾”棚户区,被市政府列入今年拆迁改造计划的消息传出后,居住在棚户区里的5000多户居民欢欣鼓舞,大家奔走相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在这片道里最大的棚户区拆迁之前,记者探访到“清河湾”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东河沟曾流清澈泉水

  “清河湾”棚户区位于道里区顾乡屯,满语叫“京族屯”。历史上有两条河沟穿越这片棚户区,一条是西河沟,源头起源于平房区,流经道里区然后汇入松花江;另一条叫东河沟,源头就在“清河湾”棚户区内,清澈的泉水曾源源不断地从东河沟流出。

  为探访这条泉水河,记者在新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佟苏艳的帮助下,找到了今年71岁的老住户张玉珍老人,老人住在一个低矮的平房里,一进房门,屋里地面比街道低一些,家里有3口人,母亲今年99岁,儿子今年49岁。据张大娘介绍,她在棚户区里居住了40多年,当年她从兆麟街的娘家嫁到这里时,东河沟就从她家门前流过,河沟里的水是从泉眼里冒出来的,特别清澈,一眼就能看到底,能看到鲫鱼、白鱼在水中游动,年轻人在河里捉到的鱼最大的有半斤重,附近的居民吃水做饭就是从这条河里取水,泉水喝到嘴里感觉有点甜。

  张大娘指着房前的小道说:“过去这里是河边,后来随着住户增多,泉眼逐渐被残土垃圾填死了,居民开始改用自来水做饭,以后河沟里就再没见过清水流过。”

  哈市早期最大“马市”

  提起“马市”,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就是指“清河湾”这片棚户区。当年这里居民住户比较少,大车店相对较多,河沟两岸开辟为卖马的交易场所,哈尔滨周边买马的农民都到这里来选购,生意十分红火,史称“马市”。

  据当地老人介绍,“马市”形成较早,哈尔滨开埠时就存在了,因为这里地理环境好,河里有清水,一眼看不到边的大地长满了茂盛的荒草,牛马牵到这里交易时渴了有水喝,饿了吃草,由于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马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前后延续几十年。随着马市的繁荣,居民住户也逐渐增多。解放后,这里成立了人民公社,被政府命名为幸福公社,解放初期,“马市”还存在,只不过规模没有以前大,集中到河沟以西的场地,随着人民公社合作化的实施,“马市”正式退出“清河湾”,成为外地移民的居住区。

  据讲,在这里居住的老户大部分是闯关东的移民,来到这里后跑马占荒,边居住边种地,为防寒房屋盖得普遍低矮,养的鸡常常飞到房顶上晒太阳。后来这里又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地,房屋的密度也增加了,见缝插针建棚厦,形成了一条条汽车进不去、病人抬不出来的九曲十八弯的小胡同。这里的居民都期盼早日拆迁改造。

  狮子楼是“红色遗址”

  走进棚户区,在天合街可看到一座与众不同的二层楼,其墙外的立体花纹清晰可见,楼房的设计造型与临近的房屋大不一样,带有欧式风格。两年前一场大火将房盖烧塌架后,至今这座楼的房盖还敞开着,四周的墙壁仍然完好。据附近老住户李振铎老人讲,建造这座楼时,大门两侧的墙垛上有两只狮子雕塑,文革期间被人砸掉了,狮子楼的叫法就是从这狮子雕塑得来的。

  据当地知情的老人介绍,狮子楼是由俄罗斯人建造的,历史悠久,当年在方圆几里地之内是数一数二的楼房,不仅造型独特,而且两个大狮子蹲在门楼顶上很神气。狮子楼建成后由俄罗斯人在里面经营百货。1937年,革命老前辈宋任穷曾把狮子楼作为地下工作点。解放后,狮子楼改为杂货店,一直都是棚户区居民的购物场所,改革开放后随着大商场增多,狮子楼关门了。据天合社区干部林雨介绍,2006年秋天,曾有一名台湾游客特意来哈尔滨参观这座狮子楼。当地居民希望,作为历史的见证,棚户区拆迁时能保留下狮子楼。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