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早餐工程系列报道:尴尬的“绿山川”
2008-02-25 16:32: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马智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5日电 2004年10月,作为“早餐工程”的绿山川早餐亭高调亮相,然而,只经营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难以为继。目前,这些早餐亭大多都已关门或转项

  1、昙花一现的“早餐工程”

  2004年10月,在哈尔滨市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哈尔滨绿山川配餐有限公司率先推出了“早餐工程”——全市共设立100个早餐摊点。早餐摊点统一标识、统一加工、统一配送。规范化的早餐亭,让人眼前一亮。开业之初,百姓叫好,企业信心十足。然而,开业不到半年,部分早餐亭已大门紧锁,营业中的早餐亭也是人气不旺,一些早餐亭开始经营起其他商品。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记者在对这些早餐亭走访时发现,很多都已关门歇业,只有处于繁华地段的少数几个餐亭靠售其他商品还在维持经营。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电表厂到服装城路段,四个早餐亭中两个都已关门。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买卖街、工厂街等路段的早餐亭门窗紧锁。在道里区抚顺街、河松街、哈药路等处,记者看到了同样的情况,有些早餐亭上还写着招商电话。而还在营业的早餐亭则销售起鞋垫、栗子等商品,一些早餐亭还开设了公用电话。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儿童医院门前的绿山川早餐亭卖起饮料、饼干、烤肠还有儿童玩具等商品。早餐亭橱窗旁的“政府早餐工程”六个字还依稀可见。

  位于道里区买卖街上的一家绿山川早餐亭门窗紧闭,没有营业。

  据了解,在早餐工程启动之初,曾有人做过统计,哈市仅城区就有常住人口近400万人,按保守估计,每天有10%的人在外吃早餐,每人消费2元钱,早餐市场年销售额将达到3亿元,如果有50%的人在外吃早餐,销售额将达到15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曾经红火一时的早餐亭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2、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早餐亭遭业主放弃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庆街上的早餐亭业主告诉记者,当初从绿山川配餐有限公司了解到,哈尔滨市政府放心早餐工程早餐商亭是由该公司投资建设。早餐亭个人租赁,自负盈亏。公司统一配餐,统一管理,就投资租了一间早餐亭。刚开始,每天早上仅销售早餐的营业额就能达到300多元。但由于早餐食品品种单一,而且没有就餐空间,来买早餐的顾客越来越少,生意惨淡。

  位于南岗区学府路服装城路段一家绿山川早餐亭业主无奈地说:“现在每天也就能卖出五、六份粥。”据这名业主介绍,销售早餐的利润很低。承包早餐亭的费用为一年1万多块钱,加上电费、取暖费,平均一天30元左右。早餐的利润只有15%。拿1元钱一份的粥来讲,卖出一份只能赚1角5分钱,也就是说一天要卖出200份粥,才能挣出早餐亭的经营费用,而现在每天通常只能卖出五、六份。“与地摊早餐比投入要大许多。路边早餐点随便在街边支个炉子,就可以炸油条蒸包子,成本很低。而早餐亭仅租金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这名业主介绍,很多业主都是由于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而放弃经营的。由于他的商亭位置还不错,所以每天还能靠卖饮料、面巾纸、经营公用电话赚点钱。

  3、不合饮食习惯市民不买账

  市民宋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时感觉这里出售的食品卫生、安全,因此经常购买。但是,这里的早餐只是包子、粥等食品,口味比较单一,没有选择的空间,因此她就不再购买了。“绿山川早餐工程不适合我们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市民王先生如是说。“北方冷天较多,所以我们更习惯在温暖的室内吃早餐,但是绿山川早餐亭布点不仅离家远,而且也没有坐着吃饭的地方。尤其是冬季,早餐大都是凉的,根本没法吃。价格都差不多,我宁愿在家楼下的小早餐店喝热乎的豆浆,吃刚出锅的油条。”

  4、早餐供应该由市场选择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邢明认为,政府牵头给百姓搞放心早餐工程,初衷是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早餐工程建立起来了,可是,谁能保证400万人口中10%或50%外出就餐的人群,都会在“早餐工程”的餐亭里吃早餐呢?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权力来实行市场垄断,但却无法指定市民必须到哪里吃早餐。市民不买账,早餐亭关门歇业也就理所当然。

  黑龙江餐饮协会秘书长任家常说:“绿山川早餐工程之所以得不到市民的青睐,与其不符合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任家常说,百姓解决早餐无非三个途径,一是外出用餐,二是买回家来吃,三是自己在家做早餐。对于南方人来讲,他们有外出吃早餐的习惯。在南方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市民手拿早餐边走边吃的场景。而在北方,由于冷天较多,市民外出就餐时,首先就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就餐环境。就算买回家吃,也需要购买热乎的早餐,图的就是省事、方便。绿山川早餐亭无法提供就餐场所,市民买到手的食品是凉的,还得回家加热,因此,经营不下去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