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2月26日电 在黑龙江省高校有一个将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紧密结合起来的年轻人,他就是黑龙江省高校“法律诊所”的创始人石贤平。
在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一进大门, “法律诊所”牌子就很醒目地悬挂在一间临门的办公室上。记者见到石贤平时,他正处理在“法律诊所”进社区进行法律咨询服务时,接手的一个法律援助案件——帮助130位老人向原单位讨养老保险费。
石贤平说,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校内建立法律诊所,教师指导学生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掌握法律实务技能。2000年,国内7所著名高校开设首批“法律诊所”。石贤平在哈尔滨商业大学读经济法时就开办了大学生法律援助部,成为一名教师后,他在黑龙江省第一个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引进到高校。2002年10月,他创办的“法律诊所”挂牌。 5年来,他创办的“法律诊所”坚持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法律纠纷、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捍卫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中心。代理法律援助案件40多起,代书200多封。石贤平的学生们从“法律诊所”中不但学到了实际应用的法律知识,还学会了与当事人沟通、在实际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等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看到了教室之外的石贤平,在面对因为遭尽冷遇而火气大、怨气大的当事人时,总能不急不躁,微笑相迎,耐心同当事人讲清道理,阐明法律,为他们出主意,获得他们的尊重和配合。几年来,石贤平同学生们帮助被遗弃在精神病院的孩子找回亲情,帮助即将失去老屋流落街头的老人讨回房产。3年前,石贤平获得“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称号,“法律诊所”也深深扎根在哈尔滨社区中。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石贤平的而立之年。问石贤平为什么愿意在繁忙的教学中再担起“法律诊所”的担子,他只是笑着回答:“喜欢”。他喜欢看到他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法律援助中去,更喜欢在付出了辛苦时,看到人们获得公平正义后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