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旧址--鲜为人知的慈善机构
2008-03-14 09:19: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彩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4日讯 “卍”(音万)非“卐”,“红卍字”亦非“红十字”,“世界红卍字会”更非传说中的“外来组织”,而是源自山东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

  几天采访下来,记者仅弄清楚了这些有关“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旧址”的基本概念问题,而关于这个奇特建筑的设计者、组织者、资助者、参与者,以及仅存20余年即突然人间蒸发的种种传说,依然谜一样萦绕心际。

  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旧址就坐落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53号,始建于1929年,现为哈尔滨市博物馆,市文物管理站、戏剧创作评论室和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也在里面办公。为市级Ⅱ类保护建筑。因为不经常开放,关于这幢小楼和它的历史都鲜为人知。

  奇特的“双面”建筑

  因为就在人车频繁的一曼街上,相信这个二层小楼给人的印象并不陌生。但此楼面街的正面是暗淡的灰色调,饰以白色的线条,在几棵临街大树枝丫的遮蔽下,使其含蓄而内敛(见图1),即使是在这个草木尚没发芽的季节,似乎也很难让人一眼就注意到它。

  然而,穿过楼左侧的室外楼梯向楼后走,发觉此楼是建在一个斜坡上,因此到了后面,它已经是三层楼了——这本没什么稀奇,可就在抬头观看的瞬间,人不由得呆住了——前面看见的那个小灰楼,此时已经完全变了模样!色调蓦然间转换成鲜亮的明黄,窗子周围则是紫红的墙砖,楼正中墙上镶嵌着一个至少有3米高的巨大的红色“卍”字;楼顶正中是一个巨大的金色“洋葱头”穹隆顶(见图2)。因为是站在坡下仰视,这个原本不大的小楼,却顿有高大、华贵之感。建筑的这种陡然变化,实在令人惊诧!

  记者是在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文物管理部副主任贾英哲的引领下参观的。之所以找到贾英哲,是因为几年前他曾写过一篇《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文中较翔实地介绍了“红卍字会”的由来。

  贾英哲介绍,正立面6根修长的爱奥尼克立柱,表明这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给人十分均匀、对称、和谐、稳重的整体感。而背立面那个“洋葱头”穹窿顶,又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前后楼立面的门窗风格也截然不同,正面门窗都是穹圆造型,二楼上通往门廊的一个巨大木质门,就是典型的例子(见图3);而背面则是长方形,尤其正门的设计,门边框上雕饰着串串古钱,这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门饰风格。我们还在一个房间看到一个门,繁复的雕刻花饰,上面坠满了葡萄水果,取“多子多孙”之意,正是中国传统门饰图案(见图4)。

  这是记者看到的最为“古怪”的一幢小楼,前后立面的设计风格是如此的迥异,如同一个“双面人”,外人如果不亲自走进后院,有谁能发现这里的玄秘?

  “卍”与“卐”天地之差

  很多人一看到“卍”字,就马上想到希特勒纳粹党使用的“卐”字,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也可以称之为符号),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记者查了很多资料,一说“卍”和“卐”本没有区别,都是佛教用符,有“吉祥万福”之意。一说佛教用“卍”,是两个Z的交叉;纳粹使用的是“卐”,是两个S的交叉。贾英哲说,史料记载,当年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后,就曾用一块标注“慈善机构”的木牌匾将“卍”挡上,以防误解。

  据考证,二十世纪初,当时政府腐败无能、天灾不断、战乱频发,百姓精神无所寄托,红卍字会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贾英哲认为,红卍字会始于1921年成立的山东济南的道院,行求签问事、谈经论道等活动,后发展迅猛,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设立道院,新加坡、马六甲一带也出现了道院组织。1922年10月,经当时的北京政府内务部批准,“世界红卍字会”正式成立,“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旨趣”。各省县商埠设立分支分会达317处,还在朝鲜、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推设了分会。

  哈尔滨的红卍字会滨江分会于1922年8月14日创建。根据哈尔滨史志记载,创始人许兰州,会长为资本家傅巨川,初设于现在的道外区二十道街花园内。但该会创办不久,即因经费困难而解体。1928年9月,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再度成立,傅巨川为会长,1931年该会迁至南岗山街,即现在的一曼街所在地。对外是慈善机构,搞社会救济,对内称“道院”。其主要成员都是当时的资本家、房产主和富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捐献和募捐。

  慈善机构缘何人间蒸发

  根据史料记载,红卍字滨江分会常年设立固定的慈善项目,比如施粥场、施诊所、因利局(贷款给贫民维持生计,免受高利贷盘剥)、幼儿教育、办教育等。另外还有因需要而设临时慈善项目,如资遣(给无钱回家的人路费)、掩埋“路倒”(负责埋葬死于街头的流浪者)、恤产(给穷苦产妇临时资助)、施舍(向穷人施舍棉衣、粮食)。然而,这样一个社会需要的慈善机构,仅存20余年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史料称,哈尔滨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红卐字会自然就失去了活动的社会基础,于1947年自动解散。

  此说法似乎有欠说服力。记者就此询问贾英哲,他领记者来到院中,见一倒放石碑,上面字迹模糊不清。他告诉记者,这是前几年在道外原山东会馆旧址发现的,据此碑记载,傅巨川于1940年秋卒于哈尔滨。其乐善好施,故同乡为其立碑,以表怀念。据此有人推断,因为傅去世,无人长期资助,这个组织便渐衰下去;也有说法认为,因为该会有迷信占卜色彩,解放后很难办下去而自消自灭。但不管怎样,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载的多是其救助扶困的故事,而其留存于世的唯一的一座小楼,成为它永久的记忆。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