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当年的“投机倒把”群体 今天的发家致富带头人
2008-03-24 14:28:5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石宝林 姜皓 王大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4日讯 劳动屯在呼兰区双井镇光荣村可谓赫赫有名,这里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冒着“投机倒把”的罪名,大胆追求着生活的变迁。靠着这种敢于吃苦和冒险的精神和改革开放30年的好政策,他们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发家致富曲。

  一天0.24元逼出的“投机倒把”群体

  今年59岁的高广新讲起了30年前的一件辛酸往事。1979年春,高广新把平时舍不得吃而攒下的60个鸡蛋装进筐里,怕别人看见用草苫子盖上,骑了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来到哈市准备换些米面回去给孩子解解馋。鸡蛋没换成却被两个带红胳膊箍的人一顿盘问,只好到了南岗区的姑姑家。他驮着姑姑给的30斤白面赶回家里,当天夜里给4个孩子蒸了一大锅馒头,一个孩子就吃了五六个。看着孩子们吃得那么香,他和妻子流了一夜的眼泪。他说,那时,劳动屯一天10个工分仅合2角4分钱,胆子小的只能年复一年地靠下去。胆子大的,宁可一天被生产队扣掉两块钱,也要偷着出去挣些外快。高广新就是从那时起,悄悄在建筑工地从当小工到当瓦匠。每天收入2块6角钱,扣掉交给队里的2元,还剩6角,比在生产队挣的还多。不仅如此,他倒卖黄烟、扛麻袋、烧锅炉来补贴6口之家。

  不仅仅是高广新一个人这样干,在劳动屯,几乎每个年长些的人都能说出自己当年的“投机倒把”历史。

  第一个开翻砂厂“万元户”的效应

  三中全会之后,那些“投机倒把”的群体不再为扣帽子而担惊受怕,放开胆子开始为自己的生活而东奔西忙。1984年春,村民王秀文与懂翻砂技术的亲家贷款建起了劳动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翻砂厂,许多村民也都到翻砂厂上班挣工资,虽然钱挣的不多,但比种地要来得快。几年后,王秀文家的存折里的数字由几千元变成了几万元。当时的呼兰县委、县政府还将王秀文当成发家致富的典型在全县进行广泛宣传。王秀文的起步,可以说触动了劳动屯人沉寂已久的经商赚钱的灵感,于是,各行各业在劳动屯陆续“粉墨登场”了。

  尹景福靠分队时的一辆马车去拉脚,挣钱后抓了500只肉鸡;房国带领村500多人在省内外市场的建筑和餐饮等多个领域打工;还出现了40多户养猪大户和10多户运输大户;数百名村民成为保温材料领域的专业技术农民。

  第一个在哈市专卖品牌鸡蛋的人

  刘刚算是劳动屯里的小字辈。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好日子富裕起来的新生代。 1995年,刘刚靠贷款养了500只蛋鸡。为了扩大养殖,打破蛋鸡散养户在人力、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局限, 2003年,刘刚从俄罗斯引进可食用喷墨技术,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注册了“汇康”牌无公害鸡蛋。“汇康”鸡蛋开始通过市各大超市一步步发往省内部分城市以及河南、广州、吉林等地。

  2007年10月份,刘刚又注册了“汇康养殖有限公司”,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蛋鸡养殖场,实行了大规模立体机械化蛋鸡养殖,一天的产蛋量1600斤。而未来的三年里,蛋鸡存栏数将要达到20万只,他在哈市的几个大超市里都有自己的专门柜台,出售的也是自己家的品牌鸡蛋。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