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体验关东风情 “王麻子”闯关东的那些事儿
2008-04-01 10:56:3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日讯 “王麻子”,大约是哈尔滨人最感亲切的一名老中医。用绰号做店名,本身就透着亲切、幽默和自信。你知道吗,“王麻子”不但是闯关东群体中救死扶伤、古道热肠的典范,还是位将近150公斤的“大胖子”,他爱穿爱吃爱玩,差不多是闯关东人里活得“最轻松”的……

  “王麻子”本名叫王树森,满族人,祖上是正经八百的旗人,属正黄旗。王树森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令他比其他孩子更加快速地成长起来。

  1875年,王树森出生那年,他家里正风光。他的父亲王照宇彼时在光绪政府的职务是宫廷里的带刀卫士。为了保卫皇上安全,他每天在宫中都要和同事们习武对打,刀剑没长眼,难免伤筋动骨、跌打损伤。王照宇便常跑御医房,一名御医曾经帮他疗伤,有时还把药方告诉他——另有一说,王照宇的父亲本人就是御医。总之,习武之人王照宇对医药产生了兴趣,他将宫廷秘方反复研究,竟然触类旁通,自己搞出一服新配方。

  王照宇很有经营头脑,他一面任着公职,一面开起了自己的小买卖——“福庆堂”,因为“王大膏药”疗效奇佳,位于京城牛街的福庆堂迅速声名赫赫起来。

  天有不测风云。清朝末年,因受宫廷纷争的牵累,王家被排挤出京城,到河北玉田县十里坨守皇陵。此时王树森已经十七八岁。在玉田的几年里,他体会到了家族从兴盛到落魄的过程,王树森迅速成熟了起来,他跟爹要求:“我要‘闯关东’”。

  八旗子弟原就是闯入关的,现在又要闯回来,实在是历史开的大玩笑。不过正因为王树森血液里“回家”的基因,他这一闯,并不像许多人那样悲怆,只是令他的胸怀更加宽广起来。

  王树森一路挑着挑子,来到了呼兰。他凭着制膏药的手艺迅速在呼兰站住了脚,不过此时,他也只是在街边摆摊而已。很快的,一个让他出名的机会来了。呼兰蒋大户的姨太太多年不生娃,请王树森来诊治,没想到王大膏药“一贴”,姨太太后来还真生了大胖小子。蒋大户惊喜之下将女儿许配给了王树森。

  未到而立之年就家庭事业双丰收,王树森可谓当时的青年才俊。他颇有些华佗之风,只是小时生天花,脸上留了浅白麻子,他的膏药便被人叫做“王麻子膏药”。上世纪20年代末,新开埠的哈尔滨已渐渐兴旺起来。王树森瞅准时机向大城市发展,来到了哈尔滨在傅家甸开张营业。

  当时,生意大振,膏药供不应求。王树森亲自精选原料,亲自上秤配方,亲自看火监制,而且公开在门前支锅,当众下料,严格坚持质量标准,恪守信誉,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声望。

  全盛时期,王麻子膏药在东北各地都有分号,说是分号,其实不归王树森管理,只是在他家进药。膏药销往全国各省份,日本、朝鲜、蒙古、苏联等国也纷纷来哈进药。

  1936年,王树森领到了伪满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大张旗鼓地干起来,名头更响亮了。

  很快,河北老家的人听说,王树森“发了”。他们纷纷投奔王家来到哈尔滨。一时间,“真王麻子”、“假王麻子”、“真假王麻子”、“这才是王麻子”等膏药铺林立,再加上王树森的“真正老王麻子”,形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名全国的“王麻子街”。

  对于关里老乡借着自己名号开店的行为,王树森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很支持,只要有老乡来找他想要开“分号”,他立刻“授权”。其实,别家赚了钱,不给王树森一毛,可是他不计较,“有钱大家赚”。

  王树森不似人们印象中的老中医——道骨仙风,他体重近150公斤,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胖子”;为人很时髦,算得上当时的时尚名流。他拜把子、结兄弟,一家有难,大家帮忙,是个热诚人。

  一次,王树森坐洋车,硬把车压翻了,吓得车夫反复道歉,王树森却拍拍衣服站起来说:“没事儿,不怪你,是我太重了。”自此,每逢“打车”,一块钱车费他必定得给人家再加一块。

  王树森不光治病救人,有来要饭的,他给完饭吃,还送人家点钱。直到现在,王家还保持着“不拉桌”的传统。如今王家在道外五道街的老宅子,到了晚上灯火通明,饭菜码一桌子,来的都是客。

  当时的道外,集中了哈尔滨的名商、名医、名唱……名流之间都有来往。“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走上正轨后,王树森上午做买卖,下午就关了店门,听戏去了,“钱够赚就行”。

  “闯关东”的人大多苦出身,讲究的是艰苦朴素,可王树森不,他穿缎子棉袄,上面都是大钱、福禄寿字,穿狐狸皮大衣,吃华梅西餐厅。这些“不会过”的表现,让老伴一直喊他“败家子”。但现在看来,王树森委实是一位有着现代精神的前辈。

  后记

  王树森一生古道热肠,为人宽厚,艰苦的“闯关东”似乎没有给他留下痛苦的印记。

  在他孙儿女的叙述中,王树森的人生是快乐而充实的。在全盛时期,他穿梭于老道外的各种“时尚派对”;在日伪统治的艰难岁月,他也随机应变地化解了家族的一个又一个麻烦。

  1948年,王树森病逝,老王麻子膏药正式传到了他的次子王殿元手里。如今,王殿元的六个子女中,有五位都在继续着家族的医药事业。

  “不能嫌贫爱富,穷人没钱也给治;能治的病给人家治,治不了的别瞎治;药里头不能掺假……”一个“德”字,道出了王树森为人、为医、为商的精神品位。在他时尚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中国传统观念的心。王树森的现代精神和传统观念一同流传下来,让“老王麻子”的传人们至今铭记。

  本文有关王树森及“真正老王麻子膏药”的资料由王麻子传人、王树森的孙子——王殿元骨伤医院院长王燕龄提供。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