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普及需求常做常新 让大众科普"盛宴""消化顺畅"
2008-04-10 14:20:4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彭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0日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是决定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能否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

  每逢一年一度的“科普日”、“科普大集”,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有如一场“盛宴”被端到人们的眼前,于是很多人赶场似地一个挨一个参加,“消化不良”成了“盛宴”之后大众的普遍反映。而平日里,像样的科普活动少之又少,为什么不能让人们分时段充分享受?同时,科普普及率低的尴尬境地,令科普工作者们烦恼不已。在日前举办的我省科普大集活动上,记者欣喜地发现,这种状况正在悄然改变。记者进而采访了我省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农民、学生等,探索科普影响大众生活的有效方式,以期促进我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作秀“抽支烟的工夫,人就没了”

  “抽支烟的工夫,人就没了。”是以往农民对科普工作只顾作秀,不求实效的真实写照。据记者了解,医疗卫生、安全防火、环保等与科普工作相关的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一些科普进校园、健康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但是,往往只停留在口号和作秀上,没有真正深入群众,为群众带来实惠。

  一次,记者跟随省内某部门参加科普活动,行程四五个小时抵达一县城后看到,人流如潮,各相关部门的专家为农民提供良种、科学种田、健康等方面的咨询,农民争相在展台前领取各种资料。活动的开幕仪式结束后,相关领导一离开,立刻有展位开始收摊,最后没等记者采访完,人流已退去大半。据知情者介绍,一方面,有的展位的人是临时被有关部门找来凑数的;另一方面,一些农民也是被乡干部硬叫来的。这样,更多真正渴求科学知识的农民没能参加到活动中来;而对于一些参加了活动的农民,活动的内容也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

  日前,在采访虎林市的科普活动中,与宝东镇农民李成交谈时,记者发现他有一肚子科学种田经。李成告诉记者,自从几年前他父亲和省城专家学会了自己繁育种子,他家不仅种地,还卖起了种子,因为科技含量高,他家卖的种子一斤顶别人两斤。现在他们全家都认准了科技,每有与专家接触的时机都不会放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参加科普活动的农民都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们经常参加类似的活动。然而,当记者走进村屯,详细了解农民参加过的科普活动时,没有参加过科普活动、没见过种粮专家的仍占多数。

  在城市里的科普活动也难免作秀之嫌。只有到了一年一度的“科普日”,人们才想起科普。于是,在植物园里,老师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教学生爱护自然;科技馆、博物馆里,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接受着难得的科普教育的洗礼。记者在"科普日"的采访中偶然听到的一段对话,至今记忆犹新。“妈妈,为什么只有今天能来科技馆呢?”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不解地问身旁的母亲。“因为今天免费呀。”母亲回答说。“可是我以后想天天都来。”小男孩继续说。“妈妈平时没时间。”这位母亲说。可见,科普工作不深入,受众本身不重视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普及针对需求让大众科普常做常新

  联合宣传扩大受众面

  据介绍,我省面向农村群众开展的“科普之冬”活动,创办20年来,通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学致富创高产竞赛、科技兴牧工程等活动,惠农达一亿人次。但在这个数字里,一人参加过多次活动的占有很大比重,有的一人甚至参加过几十次。因此,按农村人口计算,我省科普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3月28日,记者参加在五常举办的全省科普大集时发现,这种情况有了转变。在活动现场,双丰村61岁农民张生显得很兴奋,他告诉记者,他家有30亩地,以前买种子都在离家不远的种子公司,看别人买什么种子自己就买什么,这回有了专家的指导,就知道怎么选种了。张生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科普活动。“以前有专家到你们村里指导过种粮吗?”记者问他。张生说,“从来没有过。”随后,记者又问了几位农民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竟出乎意料的一致,并且他们此次都是通过电视台获悉举办科普大集的信息。

  据省科协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大集之前当地政府和电视台联合宣传,突破了以往单一政府部门宣传的盲区,扩大了科普活动的受众范围。当天大集活动吸引了4万多农民,为历届之最。

  瞄准需求建设科普人才队伍

  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是人们在科普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情况。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很多科普活动的组织者都没少费力气,结果却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效果不足以称道。究其原因,是供不对求。

  日前,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很多种粮专家来到农村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在肇东,为契合当地实际,专家特地将自己的讲稿加进抗旱的内容。活动结束后记者了解农民的反响时,同心村农民王新友不置可否,在记者的追问下,他挤出几个字:“我觉着没什么用。”虽然不是所有农民都如王新友的想法,但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见一些专家的指导,离农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城市科普工作同样如此。据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71.9%的公众认为,科普宣传“很必要,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但是有21.9%的人将科普等同于“冗长乏味的讲座”。

  省科协普及部部长张亮认为,有专业的科普人才是关键。他建议,我省有计划、有重点的建设一支多层次的科普人才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充分利用科技界及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组织一支强大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根据科普工作的需要,培养一批从事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的优秀指导教师、宣传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

  哈工大教授金永德在航天馆给学生们讲解航天科普知识。

  社区是科普的重要阵地

  随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人们对科普的需求迅速提升,而我省科普工作者数量有限,于是科普志愿者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省各个社区,活跃着19.1万名头戴小红帽的科普志愿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宣传各种科普知识,为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建立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哈市香坊区重型社区的吕秀英是一名科普志愿者,她告诉记者,2005年她开始参加社区科普志愿队,通过学习环保、健康、安全等科普知识,提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义务宣传,使社区居民都能科学地生活。每次社区搞科普活动,她都义务向社区居民发放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并宣传各种节电、节水小常识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她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从报刊杂志或是电视上了解到一个新的科普知识后,她就会不自觉地宣传给身边的每个人。在她的身边,总围着一大群听得津津有味的社区居民。

  哈市科普志愿者张国钊认为,社区是科普最重要的阵地。他说:“有一次我们请专家到社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附近几个社区知道消息的人都要来听,座位指标根本不够分,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协调好。”张国钊认为,光组织专家进社区讲一讲,效果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科普志愿者去当健康管理专家,在各个社区里默默地持续地为社区服务,指导社区的群众健康生活,我想,这是社区科普最重要的办法。

  目前,我省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不知有关部门是否在规划中加入了科普方面的内容?这样,难解的农技推广也就有了新的载体。

  科学精神不该忘

  据一次网络调查显示,73.9%的人对科普的第一印象就是“科技馆或博物馆里的介绍海报、图片”;35.3%的人对科普的第一印象是“街边的报栏”。根据我国《科普法》,现代科普的内涵早已从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延伸到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四大要素。因此,仅仅依靠挂在墙上的海报和照片来宣传科普,效果将大打折扣。

  “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都是我讲科普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航天科学普及的金永德教授说。金永德是哈工大的老航天人,现已年过70,退休后潜心写作了《人造地球卫星与导弹》、《神州飞船》、《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三部科普讲稿。日前,记者来到金永德家采访时,他正着手写作国外科技前沿的科普讲稿。除了诸如“人造卫星在天上为什么能不掉下来?”“导弹为什么能准确击中目标?”等与讲稿有关的问题外,中小学生问金永德最多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当上科学家?”“这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航天人扎实肯干、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金永德说,“我国航天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强大打下了基础,为保卫和平、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航天人一辈子不能忘却的重任。作为一名科学家就应该有这种精神。”谈起金永德致力于航天科普的目的,他说,“人们听完了干劲来了,学生学习好了,党的干部更有责任心了,我就满足了。”

  要使科普工作从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四大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调动各方的力量,促进科普工作社会化。省科协普及部部长张亮建议,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探索一条调动各方力量办科普事业的新路子。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益科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同时通过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兴办非营利性科普机构或设施,发展科普事业,推动科普工作社会化。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