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从“喇叭匠”到文联会员 丛长青的艺术生涯
2008-04-14 14:39:0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宋玉环 李佩友 王大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4日讯 在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休闲广场上,人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丛长青老人吹唢呐的身影。这时,他不再是73岁的老者。此刻,他扬着脖子,鼓着腮帮子,瞪大眼珠子,《百鸟朝凤》、《欢乐的农村》、《山村来了售货员》……一曲接一曲,吹到兴头上还不时配合曲子表达的意境摇头晃脑。吹到悲哀的曲调时,他的老泪会情不自禁地流过两腮。57年的坎坷人生,改革开放30年,让丛长青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喇叭匠”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艺术家。

  “喇叭匠”当年的辉煌和苦恼

  喇叭的学名是唢呐。在农村,会吹喇叭的人都被称“喇叭匠”。上个世纪70年代前,会吹喇叭不但能受到十里八村百姓的敬仰,而且能在婚丧嫁娶和过年扭秧歌时受到特别的邀请,同样也会得到相当高的“生产队记工分”报酬。

  1951年,16岁的丛长青有缘结识了一位上栾营子屯来卖艺的老盲人,勤快好学的丛长青得到了老人的信任和赏识。临别,老人把一个不知道哪代传下来的喇叭送给了丛长青并嘱咐他说,孩子,学学吹喇叭吧,自个学门手艺,或许也能混碗饭吃。从此,丛长青无师自通,慢慢的,屯里有婚丧嫁娶的就请他去吹奏,于是他出了名,成了走村串户的半专职的“喇叭匠”。

  有了手艺,提亲的纷至沓来,快到30岁的丛长青才选中了一位本村的姑娘。从此,在喇叭声的伴奏下,小两口过起了虽然苦却和和美美的小日子。然而,丛长青的辉煌却在“文革”之初变成了苦恼。一群“红卫兵”闯进了丛长青家,把他的喇叭当成“封资修黑货”踩扁了。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丛长青那婉转动听的喇叭声了。

  改革开放后唢呐声再次响起

  1979年初,丛长青那颗已经死寂的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复活了。13年没有吹唢呐的他用自己多年辛苦攒下的钱买了一个崭新的唢呐。他要让自己的喇叭声伴着希望和追求更加悠扬。

  然而,此后的几年,兴隆镇民乐队、洋乐队纷纷兴起,农村的婚丧嫁娶请他来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丛长青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但生性聪颖的他,很快悟出了原因,自己吹的曲子太旧了,技艺也落后了。

  不甘寂寞的丛长青加入了兴隆镇内的一家乐队。他不要任何报酬,拜晚辈为师,利用农闲时节勤学苦练。终于,简谱学会了,二人转的所有曲牌都掌握了,好多唢呐技法练成了,他反倒成了乐队的重要角色。他再次成为当地有名并受人敬重的“喇叭匠”了。

  老“喇叭匠”成为艺术家

  “真没想到,我70多岁的人今天也成为艺术家。”这是丛长青半个多月前参加巴彦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的2007年度优秀民间文艺爱好者表彰奖励大会后说出的一句话。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07年秋,丛长青从一名农村的“喇叭匠”成为刚刚成立的兴隆文联戏曲、音乐两个分会的会员,继而成为巴彦县文联的会员。现在提起来,他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半年多的时间,我参加了20多场演出,乡亲们都挺喜欢唢呐节目,可我跟这些小伙子、姑娘们比还是差远了。说起话来,老人还真有些眉飞色舞。73岁的丛长青老人浑身充满了活力,他真的焕发了青春。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