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频繁转学情感孤独 “流动的花朵”渴盼更多阳光
2008-04-18 10:31: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符史睿 吴利红 孙佳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资料片

  东北网4月18日讯 如今在城里求学的农民工子女,虽然不用再经受亲情分离的苦痛,但却要经常随着父母辗转城际之间,居无定所,学校自然也就不断地变换。在颠沛流离中,求学路显得分外坎坷。

  换学校 成了家常便饭

  13岁的孙喜旺是哈市延兴小学4年一班的一名学生。按他的年龄,该读初中了,可就是因为跟着四处打工的父母,耽误了上学,至今还坐在小学课堂里。

  去年9月份,孙喜旺的父亲到延兴小学为儿子办理了入学手续,这是孙喜旺第3次来到这个学校,在这期间,他曾随父母在辽宁、山东等不同的学校接受教育。前不久,孙喜旺的父母到双城打工,孙喜旺不愿再转学了,想在这里读完小学。

  老师说,学校中像孙喜旺这样频频转学的孩子不在少数。这些孩子们被称为“流动的花朵”。喜旺说,不和父母在一起,挺想他们,可是频繁的换学校,又让他感到很疲惫。

  老师介绍,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这样在不同的学校间流浪,很无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较强,学校、老师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因而也就无法因材施教。延兴小学一位老师说,有时刚找到教育这类学生的好点子,学生却随着父母工作的变更而转学了。

  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农民工子女转学或插班,不仅不利于孩子系统的掌握知识,而且管理班级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也增加了许多。虽然,哈市教育部门给予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补助等,但是面对“流动的花朵”们,教师们的内心负担依然很重。

  流浪求学 不利身心健康

  前不久,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针对农民工子女求学的状况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420名在哈务工的农民工子女,47.9%都有过转学的经历,很快能适应新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只占总数的48.7%,需要有一定适应周期的占一半以上,不能适应的为3.6%。哈师大教育系李讲师说,农民工子女求学路频繁的流动,不仅让孩子失去稳定感,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与调查的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社会工作专业2007年毕业生杨宇告诉记者,在“谁是最信任的人”调查数据显示, 38.6%选择了“不说”,父母作为他们最亲近的人比例只有23.2%,选同学的更是寥寥无几。

  一名农民工子女说,一年中能和父母交流的时间非常少,不断地换学校,又很难有知心的同学可以交流,觉得很孤独。时间长了,只能自己对自己说,或沉默。54中学的一位王老师说,在这里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多数性格内敛,自卑感非常强,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一位孩子转过两次学的农民工告诉记者,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训斥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孩子不愿意上学了。杨宇说,在实际调查中,农民工子女选择“老师”作为信任人的所占比例是最低的,可以看出老师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做得还不够。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教授吴云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正处于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孩子在情感上对父母是十分依恋的,缺乏亲情抚慰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偏差,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为此,他呼吁,学校和老师要对这些孩子多付出一点爱心,让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精神上的慰藉更重要

  在现实条件下,农民工子女求学不稳定现状很难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专家指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情感呵护,最大可能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哈尔滨市33中学校长于曼丽说,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要比城里的孩子多一些,可是教师中没有科班出身的心理老师,所以还不能很好地帮助这些孩子解决青春期中出现的心理难题。已在深圳做社工的杨宇说,我省没有针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社工精神安慰工作的项目,其实,农民工子女最需要的就是在精神上的慰藉。

  哈市33中学初三·四班的班主任谢长鹤告诉记者,有些孩子,利用休息日捡饮料瓶卖钱买学习必用品,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课外书。因此建议,教育部门能否定期组织向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和一些市内条件好的学校联手搞一些活动,让城里的孩子来关心我们学校的这些同龄人,比如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多余的课外书籍借阅给农民工子女等等。这样,既相互培养了爱心,又能解决农民工子女看书难等诸多问题。

  163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希望社会中有爱心的人士,能走进农民工子女中,无偿为他们辅导功课,开展义务心理咨询,为他们的父母提供工作岗位等,让他们体味到社会的关爱。洁净小学现在除了定期举办“农民工家长”学校,为了增加孩子们的自信,还让孩子们学习特长,受到农民工和他们子女的欢迎。

  教育专家指出,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健康快乐成长,学校、社区、家庭之间,能否建立一个联系制度,将监护人的姓名、地址,孩子的思想动态、日常生活等登记建档,三方定期沟通,根据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和思想变化,切实地关心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成长。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