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解放前的莱州。资料片
【图片说明】早年莱州闯关东的难民。
【图片说明】今日莱州。
【图片说明】吸引外商。
东北网4月22日讯 哈尔滨,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64.24万人,总人口974.84万人。
莱州,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全市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85.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
这是对两个城市最为表面的叙述,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可当我们触摸这两个城市的血肉——人,会发现这两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长达300年的“闯关东”大潮中,有一支“队伍”极为庞大,让人不敢小觑他们的力量。这群人浩浩荡荡来到东北,最终定居哈尔滨。
当年在“出走”时,他们恐怕都还没来得及了解他们的家乡;如今,他们可能一辈子或是后辈子孙都没有回过故土。
今天,我们的探访是为着了解这座城市被人忘却的那段历史,以及不为身在外乡的“家人”所知的现在——
莱州,掖县“背后”的城市
莱州市委宣传部的小姜现在还能记得,1988年2月,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项活动,就是庆祝掖县正式更名为莱州市。
那年的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不过,很多从莱州出来的人,尤其是当年“闯关东”的人仍然以自己是“掖县人”自居。提到“掖县”,就透着亲切;至于莱州,他们似乎总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
“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这里的“夜”通“掖”。据说“夜”字来源于“东莱有日夜出”——夜里有太阳出现,至今在莱州还流传着这个美丽吉祥的“传说”。
其实据考证,这个传说不过是齐地一位口才极好的人,为了忽悠周宣王(齐国当时为周的属国)而杜撰的胜境。
无论如何,掖县长久以来一直就是上级行政区间的治所所在,不管莱州郡或是莱州府——隋朝时,有了莱州这个名字,明代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莱州府是当时山东六府之一,统管着整个山东十分之一的地盘。
如果向更早追溯,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莱州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到禹治水成功,接过大旗统治天下,胶东大地有了第一个封国:过国(今莱州城北过西村东)——古人以国为姓,这也是全球华人中过姓的起源——当时,这里被称为莱夷。商朝时称莱侯国,周朝为莱子国,汉朝高祖四年,置掖县为东莱郡治所。
纵观莱州历史,上下几千年,莱地中心始终在掖县,特别是从西汉到民国初年的两千多年间,有1800多年,政府所在地都设在了掖县。渐渐地,莱州成了掖县的代称,1988年,掖县彻底更名为莱州市。不过,显然“闯关东”的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在他们的记忆中家乡只有一个——掖县。
人杰地灵的辉煌历史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李清照的这首《感怀》,作于宋徽宗宣和(1121年)八月。这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十年后,赵正出守莱州。
赵知府每天正忙的要命,没时间陪妻子,李清照一个人百无聊赖,只好写诗作乐。赵知府为什么那么忙?因为莱州人杰地灵,在这个地方当官,没有点本事是坐不住“龙墩”的。所以,到莱州的官员都是干实事儿的,莱州历史上的名知府也就特别多。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虽然淹没了一些人才,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全国平均三个县才出一名状元的时代,莱州人凭着好学上进,硬是力拔头筹出了3位状元。而莱州的进士出得更多。明清两朝,全国每个县的进士不足30人,而莱州一地就有97人考取进士,在全国遥遥领先,堪称一奇。
在中国历史上,自战国至清末的1800余年间,有姓名可考,有文字记载,可称为“宰相”的不到1100人,全国约两个县平均才出一位。而原籍莱州的先后就有吕立、毛纪、赵士完等11位在朝中任宰相。
从衰落到“闯关东”开始
历史常常是轮回的,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辉煌过的人、事、地都会有衰落的一天。名相、明知府没能挡住莱州走下坡路的步伐。尽管这一天来得有点早,尽管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莱州的衰落依然有迹可循。
元泰定二年(1325年),工程量最大的会通河竣工,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成为中国内地最繁忙的运输线。同时,运河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山东西部地区凭借运河快速发展起来。
明代,山东下属有六个府,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州、莱州、登州俗称“东三府”。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经济发展呈现出“东贫西富”的格局,作为都承担过山东乃至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莱州府和登州府首当其冲地被挤垮了。
因此之故,清朝“闯关东”的山东人,以“东三府”居多,不过,黄县人大多到辽宁沈阳一带就停了下来,掖县人则继续往北走到了哈尔滨一带。
当时的哈尔滨,气候条件恶劣,一个人根本生存不下去,必须“抱团”,在哈尔滨集聚了大量莱州人,曾出任哈尔滨商会会长的张庭阁就是莱州人。
齐鲁文化本就带着商业文化,让精明能干的莱州人带到东北,落地生根。一代代“掖县人”在哈尔滨闯出了名堂。莱州驻哈办主任朱德福带着在哈的莱州人特有的骄傲说,到现在,哈尔滨还有38万莱州人,其中“社会上层人士不在少数”。
今日莱州满是“康庄道”
300年“闯关东”,留给人们是苦难的记忆。如今回忆起从掖县出来时的情景,十有八九的人不会说是美好的。许多年过去后,家乡的名字依然清晰,面貌却早已模糊。掖县,是否还是记忆中那个破落的、留给人苦难的地方?
随着记者的深入探访,这样的印象被打破了。如今的莱州市,最响亮的名号是“中国石都”。据地质部门数据显示,莱州易于开采的大理石、花岗岩总储量达40多亿立方米。1977年,莱州的理石板加工厂圆满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加工地面板材的任务,自此,莱州大理石板扬名全国。
在从市区通往城郊的路上,密密麻麻排满了大理石板加工厂和石雕厂,“磊”字头工厂比比皆是。而道路也不再是“闯关东”人给记者形容的“泥路”,那是一条8车道的“康庄大道”。
记者走进柞村镇,发现各村规划十分完备,甚至盖起了别墅,据陈家疃一位村民说,那是四五年前盖好的,早有人入住了。
据柞村镇镇政府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07年,镇里经济总收入29.5亿元。“村里的石材进出口基地承担了奥运鸟巢主体体育馆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镇长阎旭辉得意地告诉记者。
柞村镇只是整个莱州市的一个缩影。据莱州市去年年底在人代会上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里,莱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0亿元,年均增长17%。
柞村镇孔家村一位村民的记忆比政府报告更加清晰:“莱州繁荣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最近这5年更是进步神速。”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少有人进城打工,因为大多在村办工厂上班,“光是自己家门口,就有赚不完的钱。”
莱州的资源不仅是理石,黄金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经探明地下储量占全国黄金储量的六分之一,是全国黄金地下含量最大的城市。政府报告指出,要将莱州打造成黄金强市、石材强市,“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全面起飞”。
老家的状况究竟如何,恐怕透过一位村民家的“移民史”就能够看得出来。在陈家疃,记者碰到一位有着东北口音的大嫂,她说,自己父亲当年“闯关东”到了绥化,“如今,我们又都‘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