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记住我家的年糕玉强牌
2008-04-25 11:12: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王筱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方力强与妻子孙玉勤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孙玉勤(右一)与知青在农场果园合影。

  方力强(后排中)与知青在农场合影。

  东北网4月25日讯 他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他们曾在北大荒这片遥远、广袤、神奇的黑土地上奋斗和生活。他们身不由己地融入了共和国的每一次风云变幻,他们的道路是共和国道路一个小小的缩影。他们曲折的心路历程也反映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行进的足音。

  今天,我们走进知青部落,聆听他们的心声——

  知青人物介绍

  方力强

  1948年生,1970年从家乡宁波下乡到七台河北兴农场。1984年返城任哈尔滨第四建筑公司工人。现为云天绿豆食品厂厂长。

  我叫方力强。超市里卖的“玉强牌上海风味年糕”,就是我们厂生产的。你问我是哪里人?哈尔滨人!怎么,口音不像?是啊,我家乡是宁波。不过我可得算是“老东北”了,1968年下乡,我就到了北大荒,到现在已经40年了。

  哈尔滨是我的第二故乡,感情特别深。1985年返城以后我也一直生活在这儿,我的老伴孙玉勤——过去下乡也在北兴农场,就是哈尔滨人。这可是个好地方,四季分明,我已经在这儿生活得很习惯、很舒服了。

  不过过去的日子可不像现在。这辈子经历了不少事,也不容易。我1986年就下岗了,为了养活家里的三胞胎,前前后后试着干过不少生意。开始的时候在人和地下商城出床子卖服装,我老乡都是南方人,能提供货源,但是我们没有经验,忙了一个月赔上了几百块,这可就不敢再干了,改行卖食品吧。陆陆续续卖过烧饼、馒头,还卖过宁波汤圆。做汤圆的想法,跟李氏汤圆面市的时间差不多,当年哈尔滨市首次食品展销会在博览中心开,我们还曾经带着自己制作的汤圆、年糕去参加。可惜当时孩子小、老伴工作又特别忙,里里外外顾不上,这汤圆生意做了两年最终还是没搞成。

  怎么办?出路还是要找。我就想,民以食为天,食品生意永远不会没有市场,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南方人来到哈尔滨的越来越多,想吃家乡食品却找不到,所以我就把目光盯准了南方人最常吃的食品——年糕,办起了这家年糕厂,那时候是1989年。办厂的事还得感谢太平街道办事处,当时我们和这家办事处下属的一家小企业挂靠,租它的房子,又贷了3万元,加上借的不少钱,这厂才办起来。不过年糕这东西哈尔滨人不认,我和老伴就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到大大小小的饭店去上门推销,讲解各种做法,还免费试用,卖好了再给钱。就这样干了5年,慢慢的才打开销路,好起来。到孩子们上大二的时候,哈尔滨的麻辣烫生意一天天火了,年糕的销路就随之更好了。

  现在想想,下岗了自己能找到出路,还得归功于改革开放,有了好政策,可以创业。如今我们的年糕厂日产千斤,哈尔滨很多超市都能买到“玉强牌”了。

  年轻的时候我俩都在农场锻炼了十多年,“北大荒精神”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吃过了那样的辛苦,以后再遇到困难事就不算什么了。现在我和老伴岁数都大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虽然每天都忙,操心事挺多,但苦中有乐,其乐无穷,我们很知足。这些年来三个孩子一直是我们的动力,现在他们都大了,也不用我们多操心了。这不,两个女儿都在上海,大女儿方婷已经结婚了,丈夫是留学英国的香港人,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策划师;二女儿方娓是瑜伽老师,也有男朋友了;儿子方磊在哈尔滨,他在东北农业大学念的本硕连读,毕业以后考上了公务员,在质检部门工作,我们给他置办了房子和车,现在也已经结婚了。我们老俩口现在不光在哈尔滨住了,有时候在自己家,有时候上儿子那儿,有时候还去南方,回老家或者去看女儿。你这记者来的真巧,再过两天我老伴又要走了,上南方溜达去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虽然岁数大了,但还是很有干劲儿,还会继续干下去,为了我们的产品,不断改进、保持“玉强牌”的知名度。我们一直相信,付出总有回报。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