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葛柏林与小孙女在家庭农场。 |
东北网4月25日讯 他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他们曾在北大荒这片遥远、广袤、神奇的黑土地上奋斗和生活。他们身不由己地融入了共和国的每一次风云变幻,他们的道路是共和国道路一个小小的缩影。他们曲折的心路历程也反映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行进的足音。
今天,我们走进知青部落,聆听他们的心声——
知青人物介绍
葛柏林
1947年生,1958年随转业的父亲从浙江到佳木斯农垦总局落户。1968年上山下乡到八五九农场。现为家庭农场场长。
我叫葛柏林,1968年下乡到八五九农场。从连队农工干起,先后当过统计员、排长、连长、指导员、分场场长兼党委书记。不过我从年轻时起就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可以自己耕种自己收获。但在过去这个想法是异想天开,因为那时候都是集体农场,个人建设一片土地的事儿是外国电影里的。
没想到我这异想天开的想法还真的梦想成真了。那是1984年,小岗村已经“大包干”了,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胡耀邦来北大荒视察,号召我们也可以搞家庭农场。这一下打开了局面,我就从农场里辞了职,自己包了一块荒地,领着几个人挖沟、开荒,干了起来。
不过刚开始不好干,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解放得需要一个过程,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你,有的还认为你是占公家的便宜。再有就是条件艰苦,开荒种地、挖沟排水,那辛苦不用说了。住呢?就在草棚里,喝的也是泡子水,吃的馒头都粘牙。但好就好在我对技术管理比较熟,在实践中能少走弯路,另外,特别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形势。说起我这家庭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
到1986年,我们就已经开荒2000多亩了,慢慢的一切都好起来。不过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偶尔会有些不顺利,这时候我们不蛮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被大大地推进了,很多困难又被扫清,我们心里有了数,知道个体工商不可取缔,坚持改革开放的形势变不了了。
我这大半辈子,热爱土地。回想当年,我们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作为一个老知青,你要问我对北大荒精神的理解,我就说,北大荒精神不是空谈,而是在实践中逼出来的。当初我们开垦的是一片荒原,基础设施薄弱,很不容易,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和自己不懈的努力,农场是搞不起来的。
我的经营理念是:“承包一片土地,栽种一片树林,保护一方生灵,美化一处国土。”我们的家庭农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些年,我们在农田建设方面投资了120多万元,现在开发出耕地7000亩、林地2000亩、湿地900亩,土方30万立方米,田间路15公里。现在我儿子葛麦子承父业,也要在北大荒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主要管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操作管理很在行,你看,这些拖拉机、播种机、喷药机、割晒机、扬场机、输送机、收割机、深松机等等全套世界一流农业机械,30多台都归他管理。小孙女也有了,名叫葛豆豆,希望她长大了也能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家乡的土地。
现在有了条件,我希望能为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这里雇了18个员工,他们在这儿工作年工资1万2,有五险。他们的宿舍,四人间,有电视,有书桌,卫生间能洗浴,旁边有图书室和娱乐室,能打乒乓球。我们还搞了个家庭农场党支部,我爱人林莉是支部书记。这个农场是大家建设的,钱是大伙挣的,我们都亲如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